Ryan Fung:G20 首倡碳定價 碳排大國難再扮做

A+A-

全球政府貌合神離向低碳經濟轉型,各國政府也各出奇謀去應對氣候帶來的衝擊。而 G20 會議近日首次強調碳定價的重要性,也間接導致一些發展國家要求國內污染者負擔經濟責任,逐漸帶來漣漪效應。

全球要向低碳經濟轉型,就要多管齊下削碳。G20 國家之間的共識,似乎是有一些國家會設計碳定價機制,有一些國家會實施稅項政策。但澳洲、印度、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美國並未有全國範圍的碳價格,也沒有考慮正式訂立碳價格。

之前也寫過,歐盟向全球投下震撼彈,有意訂立碳關稅。未來進口歐盟的商家,必須購買特別許可證,並按歐盟碳排交易系統的碳價納稅,令逃稅不再簡單;而一些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本來甘願犧牲環境來谷經濟,但在這條氣候貿易新規則下也勢將受到打擊,故紛紛抱怨這種徵稅會削弱其出口競爭力,造成不公平懲罰,也無奈地只能研究對策。

印尼就是其中一個受歐盟碳關稅「鞭策」,而展開碳稅討論的國家。縱使去年印尼政府曾揚言「不會為了減碳而犧牲經濟」,但上月也起草法案,定下稅價約每噸二氧化碳 5.25 美元,暫時仍有待政府通過。除此以外,有智庫認為,部分在氣候議題偏向保守的國家,如俄羅斯和土耳其,也被迫跟隨。不過,氣候議題殺入資本市場,也不是毫無憂慮。最著名的當然是 2018 年法國政府的碳稅,導致汽油和柴油價格上漲,引發「黃背心運動」。

至於碳排第一大國中國,面對這個全球議題,最新發展是國務院終於敲定,在 7 月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七個試點省的加權平均碳價,大約是 40 至 50 元人民幣,擠進一個相比其他大國相對微妙的企位。

碳定價,有些國家「堅做」,有些國家「扮做」,有些國家「不做」,也形成國與國之間出現 ESG 懸殊的現象。要看清楚一個國家是否「漂綠」(Greenwash),就應該看看當中價格的差異。而為了避免國家漂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提議主要排放國之間要達成碳價格下限協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