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墨藝術進入當代,此媒介描繪的不再限於山水天地間。對藝術家而言,水墨亦可走進城市及街頭。大館當代美術館的最新展覽「墨城」,由唐凱琳與 Tobias Berger 聯合策展,集合 19 位藝術家的水墨作品,紀錄了藝術家創作時,對性別、身份、幻想等的社會經驗及反思。水墨作品亦不再局限於平面或紙品上,這是水墨的另一天地。
回應當下的變遷
展館一片明亮與開揚,作品置滿四周,目不暇給。展館的首個部分以平面畫作為主,在入口旁有一幅巨型畫作,不禁令人駐足,這是林東鵬的「移山造景」。林東鵬,混合媒體藝術家,以在木板上創作大型畫作最為人熟識,常以集體回憶為創作主題。從是次展出的近期作品,可了解他的思緒與情感。這幅 2019 年的作品以木板水墨、炭筆及塑膠彩構成,雖說人物被山水包圍,然而人物在畫中並非是渺小如塵,反而與山水「平坐」,而山水間的高樓大廈則大小如積木。畫中人全神貫注,像是在做勞作一樣,用手塑造山景。若傳統水墨是描繪山水園林、亭閣之景,林東鵬則為水墨這媒介注入現代的元素。其過往作品用色較為活潑,這次卻由選材開始,以黑色為主調,帶出一種憂鬱的情緒。「移山造景」令人聯想起愚公移山,究竟畫者的寓意是甚麼,則由各讀者自行想像吧。
而展覽的出口位置,亦放置了林東鵬的作品「鍍影於 2020 年 5 月 28 日 #1」、「鍍影於 2020 年 5 月 28 日 #2」及「鍍影於 2020 年 5 月 28 日 #3」作結,不再是木板水墨,而是結合了水墨、玻璃、影像等的多媒介作品。作品創作於香港藝術館的走廊,玻璃窗外便是維港景色,然而維港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海港,還盛載了各種香港的故事。他在 2020 年 5 月 28 日於藝術館進行創作時,天下起雨來,他便以繪畫形式紀錄了風雨打在玻璃窗上的水紋。他曾自言:「雨再大,我還是在雨縫裡看到香港」。
墨水城市
「墨水城市」是陳劭雄(1962 – 2016)的作品。陳劭雄為廣東「大尾象」藝術團的四位發起人之一,以遊走於錄像、裝置、攝影和水墨等媒介之間,所延伸出的不協調性作主軸,反映中國當今高速發展下的社會變遷及提問。「墨水城市」於一部電視內不斷放映多幅水墨畫作,描述城市一天遊所看見的景像,由機場開始,然後坐車前往城市,途中所見的城市建築與正在興建的建築物等,新舊建築融合或在交替,再描繪餐廳環境及食客,甚至是回家後的生活日常。三分鐘的動畫影像,由過百幅水墨畫組成,輕快的節奏如同城市人急速的步伐,帶觀眾遊歷了一個在迅速發展的社會模樣。
水墨的延伸
「墨城」如何用當代藝術的角度,去開拓傳統的水墨藝術視野?在一個空間轉移到另一空間的通道中,設有「蛙王」的創作。「蛙王」郭孟浩是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活力的藝術家之一,這位「藝術老頑童」作風大膽怪誕,早年師從水墨畫大師呂壽琨,自 70 年代開始探索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創作遊走於中西文化之中。這次的「會呼吸的生命體」是混合媒材,是在特定的場域中設置互動裝置。他在不同的即棄外賣餐具、紙袋、衣帽等物品上,繪畫各種水墨塗鴉書法,藉以探討香港物質主義的消費模式。而那種密集、雜亂的佈置所帶來的詭異感及視覺衝擊,亦成為不少參觀者的打卡熱點。
在書法方面,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九龍皇帝」曾灶財(1921 – 2007)的作品。「花縣曾蓮塘…」「十九世租曾盆金…」一組兩件的電箱及塗鴉作品,於室內呈現觀眾面前。他多年來於香港的公共建築,即電箱及電柱以水墨書寫,源於他深信政府奪取了他祖先的土地,於是多年來在街頭、在公眾場所的空白處寫下家譜,宣示自己擁有九龍主權。「九龍皇帝」的墨寶出現在香港街頭的牆壁、大門、路牌、柱子、電箱上,被視為香港的視覺符號。曾灶財無意讓人視其作品為藝術,然而他卻展現出如何以文字在體制外發聲。
「墨城」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 11 時至晚上 7 時
地點:大館 賽馬會藝方
費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