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紅線令報章停刊、傳媒倒閉,究竟對公共生活有何危害?有美國研究稱喪失可靠新聞傳媒的地方為「新聞沙漠」(News Desert),有學者調查美國鄉郊案例,發現此現象會動搖地方身份認同,令居民視野萎縮到鄰里事務,更難參與公共討論,直接削弱民主的基礎。
根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C)定義,新聞沙漠指無法接收全面可靠新聞資訊的社會現象,地點可以是城市或農村社區。2018 年的研究發現,自從 2004 年起,全美國約有 1,800 份都市及社區報章因為市場萎縮而消失,佔整體比例 5 分 1,以致超過 1,300 個社區沒有新聞媒體。同時,半數縣只剩一份報章,通常都是小型週報;有數百份報章採訪幅度銳減而徒負虛名,再無法如過往般提供全面新聞資訊,研究人員稱之為「鬼報」(Ghost Newspapers)。
報告提醒,早在美國立國初年,報章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既鞏固地方身份認同,凝聚社會,又推動基層民主,能夠針對重大社會議題,為公共討論制定議程,通過影響政治決策,建立我們對建制的信任。
因此,新聞沙漠化的現象可帶來高昂代價,「當新聞傳播消失,我們的社區意識及對不同層級民主的信任度將會大減。在這個假新聞橫行和政治分裂的時代,各地社區與草根民主的命運,都與當地新聞業生命力息息相關。」
No news is not good news
UNC 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博士生 Nick Mathews 曾經為此進行個案研究,深入調查維珍尼亞州卡羅琳縣(Caroline County),當地唯一實體報章「卡羅琳進步報」(Caroline Progress)在 2018 年倒閉後,當地淪為新聞沙漠。雖然有居民不惜工本辦新報,但沒有相關專業經驗,加上人手和資金不足,以致尚未能填補報章消失的真空。
不少受訪者坦言,「卡羅琳進步報」停刊前的最後幾年,報道質素每況愈下,編輯和記者不斷換人,新人對本土缺乏歸屬感,不投入縣內發生的事情,每每拉低報道的質素,間接加速報章死亡。很多居民對此感到失望、感覺被遺棄,甚至為之憤怒;有人形容「社區失去一顆心臟與一具靈魂」、「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與地方政府協商的居民代表稱,過去都曾經自我懷疑,質疑為社區奔波勞碌的意義,但每當與政府開會時,看到現場有「卡羅琳進步報」記者作為唯一觀眾,便確知自己的努力始終有人關心。奈何一旦傳統報章消失,這些嚴肅的地區政治新聞將再難有人跟進。另一名受訪居民便慨嘆,當沒有「卡羅琳進步報」記者為公共議題整理出脈絡,出席冗長的縣政府委員會會議時,往往捉不到重點,直接打擊民主參與的意欲。
報章消失也可能瓦解地方的身份認同,一名受訪者稱,缺少了渠道獲知縣內資訊,以致視野局限在鄰里層面,更少走出居住的小社區。有社福機構負責人觀察到,居民缺少渠道關注公共議題,無法掌握社區的迫切需要,以致義工人數持續減少。
我們經常著眼傳媒揭露社會黑幕的功用,但原來報道好人好事同樣重要。有受訪者稱,在區內不難洞察有甚麼壞事發生,但卻未必留意到有不少人默默耕耘,試圖讓社區變得更好,而「卡羅琳進步報」很積極發掘這些小故事,讓他們以身為卡羅琳縣人而自豪。「我認為這些正面報道,重新肯定社會價值,這非常重要,使得我們確信移居(卡羅琳縣)是正確選擇。」
雖然有卡羅琳縣人開設 Facebook 專頁交流資訊,但很多消息都未經核實,受訪者普遍不信任專頁內容,無法維繫縣內公共生活,「那裡權力沒有制衡、沒有編輯、沒有專業守則」。在「卡羅琳進步報」停刊一年後,一名受訪居民感嘆:「人生有如缺了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