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碳稅,以市場邏輯減低碳排放?

A+A-

經濟活動無可避免要消耗能源,使用化石燃料能源會排放溫室氣體。近年有環境學者提出「去增長運動」的概念,認為減緩經濟發展才是救世良方。經濟增長是否必然與保護環境不可共存?經濟學家認為問題不在經濟增長,而是環境污染的成本「太低」,其一解決方法就是開徵碳稅。

要減低經濟活動的排放污染,政策制定者不外乎直接限制企業生產的排放量;或使用經濟手段,如收取污染稅(例如碳稅)或設立排放許可交易市場(例如碳交易市場),從而促使企業通過改善技術來減低污染量。

以碳稅增加污染者成本

讓污染排放的成本增加來保護環境,法國智庫 Institut Montaigne 形容為「聰慧資本主義」(smart capitalism)。舊酒新瓶,聰慧資本主義核心思想其實就是:為碳排放定價,利用自由市場來解決問題。

經濟學家相信,污染問題屬於所謂「負面界外效應」之惡,污染的成本由大眾承擔,而非生產者和消費者。只要把污染排放定價,增加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成本,這些污染者自然會減少生產或尋找減少污染的可行技術和措施。在應對全球暖化方面,收取「碳稅」在芸芸倡議之中深得經濟學家推崇,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William Nordhaus。Nordhaus 因其在氣候變化和宏觀經濟方面的貢獻而在 2018 年獲授經濟學獎。

碳稅針對高碳排放的原材料或商品徵稅,徵稅所得可回饋社會或投資對抗氣候變化的措施,即所謂「碳分紅」計劃。該建議很簡單:政府對企業碳排放徵稅,然後將籌集的資金重新分配給所有公民。一方面,徵收污染稅能夠減少污染水平,因為公司不願意為之埋單。另一方面,碳分紅能降低增加稅項的民意阻力,因為人們能從中獲得碳紅利。理論上如此可以達到雙贏局面,包括大眾和環境。

徵碳稅不會妨礙經濟發展

碳稅的簡化做法,是根據每種燃料的碳排放量來徵稅,從而提高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產品的價格。由於已知每單位的煤、天然氣或汽油的排放量,因此可以針對每種燃料來源徵稅。例如,若要提供相同單位的能量,煤炭的碳含量是天然氣的兩倍。

直至 2020 年,全球已有 30 個國家或地區落實或預備實施碳稅。例如加拿大卑詩省、紐賓士域省、紐芬蘭省、西北地區已實行碳稅。加拿大聯邦政府要求各省份 2019 年起需要制定符合聯邦標準的碳定價計劃,包括燃料碳稅。

瑞典是最早實施碳稅的其中一個歐洲國家。當地於 1991 年起引入碳稅,並逐漸增加稅率,從 1991 年的 250 瑞典克朗,增加到 2021 年的 1,200 瑞典克朗。

為了避免國內工業因碳稅而削弱國際競爭力,瑞典的碳稅對燃料有兩級稅率,工業和農業的稅率較低,家庭和服務業的稅率較高;而隨著稅率逐步提高,較高和較低稅率水平之間的差距也不斷縮小。瑞典實施碳稅其中一項顯著的影響,是地區供暖使用生物質能源的比率,從 1990 年只有 25%,到 2012 年已增加到接近 70%。

瑞典政府強調,觀乎瑞典自實施碳稅以來,國家的年碳排放已減少 27%,而實質 GDP 比 1990 年增加了83%,證明 GDP 增長與碳排放脫鉤是可能的,而且碳稅是實現化石能源減排的有效途徑。

無論是實施碳稅還是碳交易計劃,個別國家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存在「碳洩漏」風險。即碳排放污染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的國家或地區,外產商品再引入本國。為了防止「碳洩漏」,開徵碳關稅是其中一種補助措施,以平衡國內與國外高碳低稅產品的競爭力。例如歐盟擬於 7 月發表一系列碳關稅措施,針對高碳進口貨品收取稅關稅,如鋼鐵、水泥、電力、鋁材、肥料及化學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