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真實犯罪節目,是否心理扭曲的表現?

A+A-
Netflix 紀錄片「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令藍可兒離奇命案在華人社會再掀討論;圖為劇照。

真實罪案影集熱潮在疫下風頭更盛,紀錄片「山姆之子:黑暗深淵」(The Sons of Sam: A Descent into Darkness),甫上架就登上 Netflix 美國區 10 大熱門的榜首,圍繞藍可兒離奇命案的「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Crime Scene: The Vanishing at The Cecil Hotel),亦在華人社會掀起討論。惟不少人怕被認為心理扭曲,不敢公開承認沉迷此道。但請放心,這種嗜好並非甚麼病,多名專家甚至肯定其正面力量

心理治療師 F. Diane Barth 發現,身邊不乏真實罪案的秘密發燒友,擔心這個愛好意味著心理不健康,才會沉溺於恐怖、血腥、殘酷的破案揭秘故事,亦怕引發的討論會讓倖存者再度受傷,以及令世人對這些惡行的真正含義變得麻木。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在兩年前以專文探討,觀眾對這類節目愈發著迷,有否形成社會問題。

其實,通過觀看他人談及和面對自身痛苦, 可以改善甚至消除人生、特別是疫症帶來的無助。心理治療師 Kathleen Check 相信,真實罪案節目在疫下提供「一種特殊的逃避」,只是「在收看及追隨案件細節時會營造錯覺,以為能夠『看穿』罪犯的內心,進而形成一道心理防禦屏障 —— 若我知道壞人如何犯案,便能保護自己。」

持牌臨床社工 Rick Nizzardini 亦指:「這些節目觸及創傷的標誌性元素,像無力感、安全感分崩離析,以及對親情、友情及歸屬感的侵害。雖然會勾起我們消化這些事件時,一度分離及切斷的情感,但在適當的環境下,有助復原。」多個研究甚至顯示,部分倖存者認為,此類節目有助傳達有時未能被社會傾聽的感受和經歷。而很多影集取材自已經解決的案件,反映出司法的行動及變革的力量,也有賦權作用。

當然,這不是指追看同類影集百利而無一害。Nizzardini 憂慮觀眾會否因「缺乏系統性支援,去討論和處理這些劇集激發的情感、記憶或身體症狀,而令反應過度激烈」。Barth 也提醒,保護自己免被壓垮或過度痛苦同樣重要。一些支持者承認,部分節目「太過切身」或令自己非常不安,所以未有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