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家往往以首都使用的書寫語言和口音作為標準語和標準音。理論上,有統一的語言和語音,有助國內不同地區的國民互相溝通和理解,這也是中國政府推廣普通話堂而皇之的理由。中國之大,不同地方有自己的語言(又稱方言),但在中央政府推廣普通話政策之下,方言「無地企」,新一代甚至有不懂該地區方言的危機。一國有一種標準化口語,其實並非必然,有些民族國家就沒有訂立標準化的口語,挪威就是一例。
挪威目前有兩種官方語言「挪威語」和「薩米語」。現代挪威語又有兩種版本,分別稱為「巴克摩文」(Bokmål,字面解為書面語言)和「新挪威語」(Nynorsk),都是有規範的書面語,但挪威卻沒有標準化的挪威語口語。
兩種書面挪威語
現代挪威語並非純粹是挪威人的語言。在 1814 年之前,挪威與丹麥組成聯合王國,實際是受丹麥控制的屬國。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使用的丹麥語,自然是其時地位最高的語言。基於政治、經濟和宗教原因,丹麥語對於挪威的書寫語言有極大影響,奠定了挪威書面語的基礎。現代挪威書面語「巴克摩文」,便與丹麥語的書面語十分相似。
而在 19 世紀中,挪威作家 Ivar Aasen 據其對挪威各地方言的研究,創作了一套名為「新挪威語」的書寫系統,得到民族主義者支持。亦有較激進的挪威民族主義者認為,只有剔除丹麥文的挪威語,才算得上真正的挪威語。19 世紀後期,這兩種版本的挪威語仍在競爭。於 1885 年,挪威議會決定兩種挪威語應享相等的地位,延續至今。雖然巴克摩文和新挪威語在文法、辭彙和發音系統上有不同之處,但未大到足以完全區分成兩種不同語言。一個只懂巴克摩文和一個只懂新挪威語的挪威人也能夠溝通。
挪威語版本相爭 —— 語言是多元和自由
據卑爾根大學挪威語教授 Helge Sandøy 分析,長久以來,兩種版本語言之間的競爭,使人意識到不存在一種「想當然」的標準書面語言形式。當局亦採取務實策略,在書面規範中引入了相當多的自由拼寫選擇,以避免來自保守團體的挑戰,並允許人民逐漸改變書寫習慣。這種自由空間削弱了中央對定義語言規範的地位,也影響了挪威人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 —— 語言某程度上是多元和自由的。
到 1960 年代,其時挪威仍然具有戰後時期的特點,經濟和文化都很集中,聚焦振興工業和重建福利制度、改善教育和經濟效率等。人們從邊緣地區遷居到城市。在這方面,挪威顯示出與其他歐洲國家相似的趨勢 —— 語言反映權威。1966 年,政府委員會提交了一份關於語言狀況的報告,指大多數人希望用一種標準語言來指導學生學習。然而,有關建議最終未獲通過。
當時,在戲劇、媒體和一些正式的公共場合之中,有著強烈的語音標準化傳統(基於挪威東南地區的語音體系,即首都經濟圈地區)。職場中,員工被要求使用標準語言,包括牧師、公務員、推銷員、演員。學生通常也會將他們的口語標準化。
挪威口音與方言 —— 自由發揮
但自 1970 年代開始,挪威便出現挪威語去標準化的趨勢。在各種社交場合,民眾對不同方言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此外,公共廣播方面的語言規範也隨之而變。在 1980 年代,新聞廣播還要使用標準挪威語口語,1990 年代一再放鬆規範,只有讀稿的頭條新聞和公告才需要使用標準口語。挪威公營電視台 NRK 在 1996 年版本的指引,便列明「員工可自由在選擇書面規範之中的可接受形式」,歡迎員工自由使用他們的讀音和口音。
在現今挪威社會中,包括議會、政治會議、演講、工作面試、電視節目等正式場合,方言被普遍接納。教授在講課時可以使用他們的方言,挪威所有地區的劇院上都可使用方言。不少挪威首相在公眾場合也使過他們的方言,甚至可能有助在選舉中拉票。
在許多社會中,學生在學校裡必須學習一種標準的口語(例如中國的普通話)。方言被認為是用於私人和非正式場合的語言。但挪威的「教育法」規定,學生在學校裡也可以使用他們在家裡所講的語言,教師在選擇詞語和表達方式時應考慮到學生的方言。當學童說他們的方言時,教師不能糾正他們,也不能對學生的方言表示消極態度。教育課程強調:方言是人民的主要語言,所有的方言都應得以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