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四野無人,大自然不見得更好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去年各國初次封城抗疫後,網上瘋傳「海豚重返威尼斯運河」、「美洲獅遊走智利街頭」等所謂生態巨變,往後雖被證實子虛烏有,但那套「無人之境令大自然得以復原」的觀念,始終根深柢固。只是,現實不見得非黑即白。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突然從眾多環境中「消失」的真正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科學雜誌 Hakai Magazine 報道,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生態學家 Amanda Bates 率領一支國際團隊,集合當中超過 350 名研究員的力量,研究封城令對於自然世界的影響。團隊收集並分析數百組科學監測數據,以及 67 個國家的媒體報道,結果如很多人所料,他們確實找到一些證據,反映海陸空移動的驟減令大自然受惠。

工業、製造業及天然資源開採變少以致空氣及聲音污染下降,以及公園和海灘的垃圾量減少,甚至部分泳灘封閉,也讓野生動物獲益。譬如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封灘令紅海龜的築巢成功率提升 39%。此外,海洋捕魚下跌 12%,在馬路被撞斃或於海中被殺的動物也少了,困擾各種海洋生物的海中噪音更是劇減。不過,突然陷入「無人之境」也有眾多壞處。

封城令打亂了保育執法及研究的工作,很多地方更因貧困戶設法彌補損失,增加非法狩獵及捕魚活動。生態旅遊活動無以為繼,則使許多保育工作失去財政支援,不少修復計劃被取消或延後。研究團隊更估計,封城導致控制外來入侵物種計劃延遲,將帶來巨大影響。例如,若未能把入侵鼠類逐出海鳥築巢的偏遠海島,光是今年便會損失超過 200 萬隻雛鳥。

封城令打亂了保育執法及研究的工作,很多地方更因貧困戶設法彌補損失,使非法狩獵及捕魚活動增加。 圖片來源:Zahlul Akbar/AFP

領導研究的 Bates 直言:「(大自然的)反應如此多變令人驚訝。」她指出,人們突然消失的後果,「難以斷言是好是壞」,負面影響甚至超乎想像之多。「我還以為會看到較多正面影響。」Bates 相信,這強調了部分生態系統有多依賴人類的支援,讓它們得以存活。「我不認為,其中一些系統如無我們的干預也可持續。」再者,有些改變導致複雜的骨牌效應,好壞無法一概而論。

以雪雁為例,牠們會在往北遷徒、穿越美加的過程中以農作物為食,故時常被人類捕獵。據加國努納武特地區的獵人所言,今年雪雁面臨較少威脅,抵達北極地時體格較往年壯健。此事聽來雖好,但由於牠們也會在北極苔原放牧,並破壞其他物種的棲息處,因此更多雪雁將會對其餘生態系統產生連鎖反應,而影響或會持續多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科學家 Rebecca Shaw 則指,隨著全球緩慢地恢復正常,在受阻期間收集得來的數據,將有助觀察人類對周遭環境的所有影響,發展出更有效的保育形式。「最棒的是,將會看到當人類活動回復正常,相關現象會如何隨著時間再次改變,並利用這些信息來設計出更好的保育行動,以同時增加鄰近及遠離人類的生物多樣性。」

加拿大公園及野外保護協會的戰略顧問 Alison Woodley 同意此說,相信這不只有益於大自然,亦會有益於人類。因為一些人類與動物的接觸和衝突,能夠導致病毒從某一物種傳播至另一物種,而如今愈發多人意識到,保護大自然正是我們面對未來疫症的最佳防禦。「要預防未來的疫症大流行、恢復我們的生命維持系統,需要人們保護大範圍土地及海洋的決策和管理,同時綜合、可持續地管理其餘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