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翻開民國時期的報章雜誌,都會看到香煙、火柴等商品以國貨運動為行銷策略,五四運動的其中一點就是抵制日貨,與今天香港的「黃色經濟圈」同一套路。
會有國貨運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參與門檻低,可以純由民間自發,不需政客的帶領,只要維持自己的消費習慣,就可以達成推動政治的效果。對於廣大不想冒太大風險與代價,又想貢獻一分力的人來說,國貨運動比起投票更現實而且有效。
當然,五四運動比起今天的社運,一般來說要激烈很多。這點在抵制日貨上亦然,香港人的抵制往往只是拒絕光顧,而五四運動的中國學生則會到處巡查商舖,調查尚有買賣日貨的店舖,為他們製造麻煩,甚至搗毀店舖,破壞日本商品的廣告與招牌,「奸商」之名現在廣泛用於所有商人,在當時卻專門指買賣日貨的商人。
但最重要的問題是,當年國貨運動的效果是否很好?答案是「否」。那一兩年間對日貨的影響相對較大,其中一點是,抵制運動的範圍有限,雖然看起來聲張,但比起學生們,廣大的百姓對政治都沒甚麼參與熱情。像五四運動般以強迫的方式抵制都不成功,要他們自願實行就更不可能。
當中有人要在日資工廠上班,有些則沒有太多條件犧牲生活做政治性質的抵制,當他們只能負擔得起日貨時,也只會繼續用下去。就像現代社運人士經常幻想事情能全民參與,全民罷工甚麼的,可是想要發動「全民」本身就是不現實的。
五四運動也反映了一件事,不只香港人喜歡返工,全世界的窮人都「喜歡」返工。但他們返工不是出於喜歡,而是沒有選擇,特別是抵制運動或者社運,行動者基本上都抱著不顧效果,先做再說的心態,所以大部分百姓均不會將有價值的東西,投注於連主導者也不為結果負責的事上。
最終國貨能跟日貨競爭的,是產業升級後性價比較高的商品。找出合適的新投資對象與產業,鼓勵創業者與工商界的奮鬥,與進行明智的投資,在歷史上也被證實是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