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ESG 要成功,需拆穿大股東財技

A+A-
富力地產大股東近月將較早前低價賣給自己的資產,重新包裝高價上市集資。 圖片來源:路透社

ESG 所講的管治(G),見慣風浪的香港股民絕對不會感到陌生,奈何資本市場一直都未有把「壞管治」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和影響量化。恐怕今次 ESG 評級的出現,終於可以名正言順蓋「黑豬印」,以儆效尤。

以 MSCI 的 ESG 評級機制為例,就分為「企業管治」和「企業行為」兩大主題,當中關鍵因素有 8 個,包括商業道德、腐敗和不穩定、反競爭、財政不穩、稅務透明、董事會構成、控制權、薪酬和會計手法;而相比「環境」(E)和「社會」(S),「管治」(G)的影響力更大,更容易影響一間企業的 ESG 評級。

當中最難被評級機構監測到的,肯定是「會計手法」。因為不少上市公司均扭盡六壬去粉飾帳目,甚或游走於灰色地帶,把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搓圓撳扁,只有行內人或資深投資者懂得把背後的財技拆局,而現時的 ESG 評級雛形仍有待改進。

以富力地產(2777)為例,大股東近月就把較早前低價賣給自己的資產,重新包裝高價上市集資,反映出公司管治的失效。

話說去年 4 月,富力賤賣公司物管業務予大股東李思廉和張力,作價竟然低至 3 億人民幣(約 3.6 億港元),估值僅相當於 2019 年 6 倍市盈率,但當時正值物管股熱炒,物管股市盈率動輒高達 30 至 50 倍,而按券商計算,該超賤價與其公平值有近 9 成折讓,嚴重損害股東利益。

根據招股書資料,這間公司 2019 年賺 6,383 萬人民幣,2020 年則大增至約 2.4 億人民幣,為何如此有潛力的公司,會用市盈率 6 倍賣走?答案很可能是因為買家是大股東自己。

果然,挪走資產剛滿一年,富力物業就向聯交所遞交招股書,市場消息指富力物業擬集資 7 億美元,以一般公司上市發行 25% 新股計算,即意味此公司日後市值隨時可高達 28 億美元(約 217 億港元),一年時間把資產增加 59 倍。

最大贏家當然是在富力物業持股 92.96% 的李思廉和張力,他們疑似在 2019 年壓低公司的財務表現,並於 2020 年釋放。可憐一班富力地產的街外股東,還見到企業財困、腳踩內房「三道紅線」(銷售疲軟、債務高企、融資陷困境),今年 1 月更傳出要抵押 3 間附屬公司予國資委續命。若大股東沒有賤價挪走資產,而是選擇從上市公司分拆物業管理集資,相信拯救行動能夠不假外求。

但更諷刺的是,富力地產在去年 7 月卻成功在 MSCI 的 ESG 評級由 B 級提升至 BB 級。由此可見,ESG 現時對分析「管治」仍捉襟見肘,MSCI 未來仍有必要去修訂評審機制,以增加公信力。

隨著 ESG 主義抬頭,一些利用創意會計手法不擇手段做壞事,或粉飾帳目規避責任的公司,勢將迎來一些重視 ESG 的機構投資者之資本整治,未來會逐步撤資,不再投資在董事局上管治不彰的上市公司。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