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擴大太陽能發電規模方面的成功,以及風力和電動車電池成本的降低,為綠能新創公司的新一輪投資奠定了基礎,這種投資被稱為「綠能科技 2.0」。
從新的電池儲存技術到永續航空燃料、細胞培養肉和低碳水泥,投資者正爭相將資金投向可再生能源生產商和其他對抗氣候變遷的公司。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數據,可望受益於從石化燃料轉型的上市公司,總計價值 6 萬億美元。
將一項實驗室技術發展成一種低成本、有潛力減少全球碳排放的大眾市場產品非常困難,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分析師們表示,這一次有所不同,因為創業者們關注的是層面更廣的挑戰,並得到了財力雄厚、且已承諾將其業務減碳的企業投資者支持。中國和歐盟等政府承諾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也支持了綠能產品的市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當選時,也承諾了一項 2 萬億美元的綠能投資計劃。
在 2007 年的 TED 演講中,矽谷創投公司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的合夥人 John Doerr 說:「綠能技術走向環保 —— 比網絡更重要。這可能是 21 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
但中國綠能產業產量暴增,改變了這一局面。多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原料)的全球價格迅速下跌,美國創投界資助創新技術的需求消失了。到 2015 年,世界上使用的絕大多數太陽能板都由中國製造。
幾乎所有矽谷資助的公司都破產了。2013 年,中國太陽能企業漢能控股收購了前景看好的太陽能新創公司 MiaSolé。在電池領域,中國汽車零件製造商萬向集團以 2.57 億美元收購了 A123 Systems。
最近 SPAC(藉由股票上市募集資金後,再專門收購有前景公司的企業)的流行,為創投退出投資,以及企業籌集更多資金以擴大生產,提供了途徑。過去一年中,已有 40 家與氣候相關的公司與 SPAC 合併,其中包括由「突破能源聯盟」(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和矽谷著名印度裔創投企業家 Vinod Khosla 資助的電動車電池新創公司 QuantumScape。
儘管如此,在綠能科技類股股價快速上漲後,分析師已經開始警告即將到來的崩盤,如果(投資)普遍虧損,可能會再次嚇跑綠能投資者。綠能科技投資者 Energy Impact Partners 編製的指數顯示,綠能科技公司的股價今年上漲了 137%,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漲幅僅為 48%。
Khosla 表示:「如果這變成了一場金融狂熱,而不是替數萬億美元的綠能科技經濟注入力量,那麼我們可能會遭遇挫折。」
即使創投市場已經出現過熱的訊號,在對未來環境劇烈變化的恐懼下,業者們依舊高歌猛進。總部位於舊金山的 Obvious Ventures 董事總經理 Andrew Beebe 表示,避免氣候變遷最壞影響的迫切需求,意味著綠能科技業的投資不能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