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羅兵咸永道(PwC)的數據,2006 年至 2011 年,創投在綠能科技的 250 億美元投資損失了約一半,導致他們將投資轉向無須大筆資金就能迅速成長的 App、軟件和 AI 的開發者。
Martin Roscheisen 曾是太陽能產業的先鋒,他領導了一家由 Google 創辦人資助的新創公司,企圖藉由「使太陽能成本比化石燃料更便宜」,掀起一場綠色革命。他也相信,綠能會是矽谷投資人創造財富的下一場革命。
但是,當太陽能逐漸成為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時,矽谷卻幾乎與它沾不上邊。相反的,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太陽能板產量的迅速擴張,導致太陽能成本在過去十年下降了 8 成。Roscheisen 的新創最終在 2013 年破產。
早期的失敗並沒有嚇跑一些全球最富有的投資者。2015 年,比爾蓋茨決定改變創投的潮流。他給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和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 等其他億萬富翁朋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成立「突破能源聯盟」(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投資綠能科技。
時至今日,該集團的兩個風險基金已籌集逾 20 億美元,目標是協助全球在 2050 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指透過低碳能源、造林、減少碳排放等方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相對「零碳排」)。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創辦者、矽谷著名的印度裔創投企業家 Vinod Khosla 也在該董事會任職。
該基金合夥創辦人 Carmichael Roberts 表示,基金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對投資有嚴格的標準,並擁有 20 年長期投資期限。它只投資那些有潛力每年從大氣中消除 5 億噸溫室氣體(約佔全球排放 1%)的新創公司。
Roberts 表示,上次許多新創公司的失敗不是由於技術問題,而是缺乏融資選擇。他補充道,這次可以獲得的資本種類更多,包括 SPAC(藉由股票上市募集資金後,再專門收購有前景公司的企業)、一系列創投公司以及擁有自己創投部門的大型工業公司。例如,巴西鐵礦供應商淡水河谷(Vale)今年 2 月就投資旗下一家生產低碳鋼的新創公司 Boston Metal。
Khosla 表示:「我不認為綠能科技 1.0 是失敗的 —— 這是常見的創投模式,百分之一成功的創投會給你上千倍的回報。」但他說,綠能科技的困難在於,它面臨著與製藥業同樣漫長的發展時間,但缺乏現成的大市場,也缺少現有企業願意收購擁有更多未經驗證技術的新創公司,比如低碳水泥或替代航空燃料。
「在發展尖端產品上,我們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Roberts 說:「我不會告訴你,在綠能科技 2.0 中,失敗的風險已經大幅下降…… 我們承擔了同等的技術風險,但降低了整體系統風險。」
總部位於波士頓的 Spring Lane capital 合夥人 Rob Day 表示:「綠能業的繁榮和蕭條,實際上都是由創投的過度配置所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