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對抗經濟不景氣:菲律賓的社區茶水間

A+A-
在社區茶水間,人們可以捐贈多餘的日用品,同時選取所需要的物品,由此宣揚互相精神。 圖片來源:Ezra Acayan/Getty Images

疫症大流行導致百業蕭條,引發全球貧窮浪潮,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更加深受其害。面對經濟危機,政府理應竭力重振各行各業,做好扶貧工作。可是當政府無能,就要靠社群自救,菲律賓近來就開始湧現社區茶水間(Community pantries)。

截至 5 月 4 日,菲律賓有超過 100 萬宗確診個案,奪去逾 1.7 萬人性命。根據菲律賓統計處的數字,當地於 2020 年有多達 450 萬人失業,失業率高據 10.3%,創下 15 年來新高。除了這些冰冷的數字外,人們也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不少悲慘故事,例如因為醫院資源不足,病人無法得到適切治療;又或窮人控訴難以維持日常開銷。不過在這個黑暗的時代,亦能見到人們守望相助的美好一面。

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John Andrew G. Evangelista,就在學術網站 New Mandala 撰文分享菲律賓社區茶水間的故事。志願組織和義工會在當眼地方放置手推車,呼籲人們隨緣樂助,捐贈多餘的日用品,以及選取所需要的東西。傢具店老闆 Ana Patricia Non 是運動發起人,她在奎松市的馬金哈瓦街(Maginhawa Street)擺放了第一輛手推車,後來愈來愈多人參與其中,演變成所謂的「馬金哈瓦社區茶水間」(Maginhawa Community Pantry)。

這些茶水間不單擺滿了食物、衛生用品、口罩和基本藥物,還有重要的聯絡資訊,例如家暴舉報熱線和醫療服務電話。Non 多次向媒體表示,社區茶水間的理念不是要做慈善,而是守望相助。Evangelista 認為這是很好的區分,「慈善」(Charity)很多時淪為尊貴富人展現博愛的渠道,中間牽涉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互助」(Mutual Aid)則強調一種集體責任,我們幫助別人,是做應做的事,而不是為了名聲。

Evangelista 指出,社區茶水間的出現,除了反映政府無能,也顯示追求社會公平是不少菲律賓人的共同願景,更令大家重新思考何謂福利制度。現時有些當權者依然懷著恩主心態,例如政府在 2017 年推出州立大學免費教學時,便曾以此為由打壓學運,高官和政府支持者會質問學生:「你們為甚麼要批評政府?明明是政府替你們交學費!」他認為福利政策背後的道德邏輯,應該是源於平等,以及政權應有的道德義務,而非強化階級。

不過,Evangelista 也補充,社區茶水間一類的集體行動,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未能引發更長遠的社會改革。政客或會把握機會吸納反對聲音,從而擴大自己政治勢力,例如藉此事為由,大搞各種名目的扶貧計劃,但實則利用公共資源巴結親信、中飽私囊,把福利變為「統治工具」(Tools of Domination)。他呼籲大家在複製社區茶水間的運作模式時,更重要是參照其背後的道德邏輯,才能夠跨越階級,建設更公平公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