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尋找成吉思汗墓穴,意外地保護了北極熊

A+A-

長久以來,考古學家及科學家一直苦苦找尋蒙古開國統治者成吉思汗安息之處,離世距今已有 800 年,其墓穴的確實位置仍然是個謎。不過,墓穴雖未尋得,但期間所動用的雷達技術,卻意外衍生出一個有望保護北極熊的方法

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YU)植物及野生動物科學副教授 Tom Smith 說:「有天晚上,我偶然在收音機聽到一位專家談論用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在外蒙古的林冠層(Forest canopy)作勘探,尋找成吉思汗的墓葬遺址。」

之後,Smith 從同校工程師口中得知,軍方會用 SAR 檢測隱藏的敵方營地、坦克和車輛,並考慮用於搜救雪崩生還者。而 Smith 正在跟北極熊國際協會(PBI)團隊合作,冀望找到更多檢測北極熊洞穴的技術。比起以往的技術,SAR 在不利條件下運作得更好,可以穿透積雪探測到北極熊居住地,收集準確數據資料。

SAR 於 2014 年及 15 年首次應用於找尋北極熊洞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Prudhoe Bay)進行前導測試,成功找到模擬的北極熊巢穴。今年 3 月再次於猶他州曼泰拉薩爾國家森林(Manti-La Sal National Forest)的雪山高原上進行測試,利用裝有 SAR 設備的軍用觀察機,在 900 米高空飛越 PBI 研究人員及 BYU 學生所挖掘、深達 1 米的洞穴,學生則爬進洞中充當北極熊,或用紙板及錫紙製成模擬熊。這次測試同樣顯示雷達能追蹤洞穴以及模擬熊足跡。

巢穴是北極熊生存的重要一環,初生幼熊需要依靠母親,在安全的巢穴中度過數月,才能安然成長。北極熊及其後代正受嚴峻威脅,包括海冰消退,令牠們要進一步移往內陸,然而牠們築建洞穴的地區,又與人類石油和天然氣建設重疊。一連串干擾迫使受驚的母熊放棄洞穴,繼而大大減低幼熊生還機會。目前全球只剩下不到 26,000 隻北極熊,波弗特海(Beaufort Sea)南面的動物數目更急劇下降 40%。

研究人員認為,要拯救北極熊,從築巢地點獲得可靠數據至關重要。PBI 實地操作總監 BJ Kirschhoffer 負責猶他州的最新測試,他解釋:「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工業想進駐當地及泵送石油。如果我們有一個工具可明確指出北極熊巢穴位置,就可要求人們遠離那些地方。如果我們仍想熊得以存活,就需要幼熊,因此必須保護洞穴。」

保育團體多年多使用人工智能、軍用級雷達技術,又改善追蹤用具及方法,目的只為更準確掌握北極熊及其生境資訊,Kirschhoffer 直言:「了解得愈多,我們就更能保護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