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恢復國際跨境旅遊,先後有國家提議設立疫苗護照,但如此侵犯私隱又限制行動自由的政策,同時惹起國際社會反響。事實上,疫苗護照的構思早見於 124 年前的英屬印度,但政策變相賦予殖民政府更大權力,加上其他防疫措施不得民心,結果觸發印度各地爆發示威騷亂。
人類史上第三次全球鼠疫大流行,由 1855 年起持續多年,波及全球六大洲,但鼠疫研究也同期有多項突破。1894 年鼠疫傳到香港引發嚴重疫情後,法國細菌學家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成功在香港發現鼠疫桿菌,為困擾西方數百年的黑死病之謎取得答案;在爆發鼠疫的英屬印度,科學家又發明了人類首劑鼠疫疫苗。
「疫苗史計劃」編輯兼流行病學家 Rene Najera 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指出,當時俄羅斯猶太裔科學家哈夫金(Waldemar Haffkine)獲英屬印度邀請,協助防治當地鼠疫,1897 年在孟買成功發明首劑鼠疫疫苗,並在監獄囚犯身上通過測試,為杜絕鼠疫帶來希望。
政府推行大規模的接種計劃同時,疫苗護照的嶄新構思也伴隨而生。英國約克大學歷史系教授 Sanjoy Bhattacharya 解釋,當時殖民政府最擔心的,是境內的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聖地匯集不同地區朝聖者,足以令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有地方政府於是萌生「先接種、後朝聖」的政策。
譬如在印度教朝聖地潘達爾普爾(Pandharpur),省政府決定強制所有朝聖者出示接種證明,變相催生限制出入境的疫苗護照,但當時沒有中央機構協調,以致印度各地政府、鐵路公司、旅遊服務業、朝聖代表和寺廟管理方要逐年多番商討,最終政策漏洞百出而成效不彰。
再者,當時殖民政府與印度人關係緊張,疫苗護照構思更是火上加油。Najera 指出,1897 年通過的「流行病法案」(Epidemic Diseases Act)容許官員按防疫需要,採取多項公共衛生措施,包括在軍隊和警方協助下迫遷患者、把鼠患嚴重的建築物焚毀,要求民眾隨身攜帶接種證明等,更是引起印度人反響。
印度人先後以罷工示威回應防疫政策,甚至爆發全國騷動,有城市居民不甘服從政府要求,於是大舉遷離城市,遠走政府權力鞭長莫及的農村地區。結果防疫措施弄巧成拙,政府既難落實疫苗護照政策,又無法阻止民眾回鄉,境內人口流動反而大增,令疫情進一步擴散。
然而,疫苗護照的構思沒有就此消失,Bhattacharya 指出,當時南亞還爆發天花,政府曾要求前往英國、亞丁港和聖城麥加的旅客,登船前必先出示接種牛痘證書。時至 1951 年,新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Sanitary Regulations),一度明令旅客登機前出示接種牛痘證書,如懷疑證明文件造假,該旅客更要在機場接受強制隔離。
隨著 1980 年世衛宣佈天花絕跡,接種牛痘證書也就不再必要,但至今仍有個別國家按世衛指引,要求旅客出示黃熱病疫苗接種證書,俗稱「黃皮書」(Yellow Card),以防範病毒在全球擴散。除此以外,部分國家亦會按自身公共衛生需要,以接種疫苗為入境條件,政策不必然是基於世衛要求。以當下分裂的國際形勢而言,相信日後的疫苗護照政策,將加劇各國各自為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