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 7 年,為杜絕當地烏克蘭民族身份,政府對新一代大規模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從幼稚園到中小學課程,皆增設軍事訓練和愛國洗腦教育。人權組織甚至發現,有醫院向初生男嬰簽發出世紙時,更會附帶徵兵卡作宣傳,誓要把克里米亞人鍛練成俄羅斯戰鬥民族。
去年 12 月 7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烏克蘭提出的議案,關注克里米亞及其周邊地區的軍事化問題,指責俄羅斯把當地轉化為大型軍事基地,威脅黑海及鄰近地區安全。事實上,聯合國大會已經連續 3 年通過類似決議,去年卻首度提及「克里米亞青少年軍事化」問題。
關注歐亞事務的智庫組織 Jamestown Foundation 今年初發表文章稱,2014 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同年,當地政府已通過 522-U 號法令,「批准向克里米亞共和國人口推廣愛國和精神道德教育理念」,以杜絕烏克蘭民族認同,為當地新一代確立俄羅斯人身份。
過去 7 年間,克里米亞成熟的教育體制淪為政治工具,學童需要接受作戰訓練,為日後在俄羅斯軍中服役做準備;學童又被灌輸仇恨烏克蘭意識,更暴露在各類假資訊和意識形態軍事宣傳之下。
具體而言,克里米亞中學設有準軍事團體及軍事訓練班,幼稚園亦有軍事學習小組,另有一個名為「青年軍」(Yunarmia)的愛國軍事組織,專門為學生配對指導導師。截至 2020 年,總共有 2,505 名學生分別入讀 109 個軍事訓練班,要參與軍事演習和特殊體能鍛煉、學習軍事基礎知識、認識祖國(俄羅斯)歷史,所有報讀學生都要穿著迷彩服。
意識形態灌輸不限於學校體制。去年 5 月,最大城市塞凡堡(Sevastopol)便舉辦兒童軍事遊戲 Zarnitsa,約 300 名學生參加;東正教同樣為政治加持,神父會為哥薩克(Cossack)軍事班學員監誓,以宣誓對俄羅斯效忠;俄羅斯控制的傳媒固然謹遵主旋律,政府還會屏蔽烏克蘭網站、阻截烏克蘭電台訊號、禁止居民收看個別衛星電視頻道,確保異見沒有立足之地。
克里米亞韃靼文化中心總監 Ibrahim Suleimanov 更指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支援的克里米亞人權監察計劃,甚至發現有婦產科醫院向初生男嬰簽發出世紙時,會附帶一張徵兵卡作為政治宣傳,證明洗腦教育已推前至嬰兒初生階段。
人權組織 Crimean Human Rights Group 主管 Olga Skrypnyk 強調,軍事化課程納入幼稚園,對兒童心理構成深遠影響,尤其是對低收入家庭兒童和孤兒。原任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檢察官辦公室主任的 Ihor Ponochovny 指控,向兒童宣傳服兵役,本身可能已觸犯「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戰爭罪行。
在當今亂世,雖則烏克蘭仍然與俄羅斯武裝苦戰,但國際社會目光早就轉移到其他地方衝突,克里米亞問題已經不是焦點。在如此紛擾的國際形勢下,要指證俄國的戰爭罪行、恢復地區和平,著實仍難看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