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又稱大英國協,現時有 54 個成員國,大部分都是英國前殖民地或海外屬土,遍及各大洲。過去大半個世紀中,英聯邦經歷多番變遷,但作用依然曖昧不清。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歷史學教授 Philip Murphy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述為何一眾前英殖國家幾經辛苦獨立後,卻選擇加入英聯邦,而英聯邦又如何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Murphy 形容,英聯邦是個十分神秘的組織,其運作模式通常按照先例,而非正式協議,故此由成員國的國民再到學者,都不太清楚加入英聯邦有甚麼益處。Murphy 相信,當初各國元首之所以決定留在英聯邦,是因為他們本身亦受帝國文化影響。例如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就畢業於哈羅公學和劍橋大學,肯雅國父肯雅塔(Jomo Kenyatta)則先後讀過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經濟學院,坦桑尼亞、巴基斯坦、贊比亞、馬拉威的國父也都曾在英國接受教育或長期生活。
此外,在 1949 年,澳洲、英國、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紐西蘭、巴基斯坦、南非和加拿大的領袖聚首倫敦,召開英聯邦首相峰會。與會各國通過,讓轉為共和制的印度可以留在英聯邦,為往後更多新生國家加入英聯邦掃除重要障礙。Murphy 表示,該決議令英聯邦的重心,由發達國家轉為發展中國家。加納國父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是非洲獨立運動的領袖,他也認為其泛非主義綱領與加入英聯邦並無抵觸,是加納自己想加入,而非英國想加納加入。
非洲國家推動了英聯邦的制度發展,例如在恩克魯瑪和時任烏干達總統奧博特(Milton Obote)爭取下,英聯邦設立了秘書處。而英聯邦後來對非洲發展影響深遠,特別是反對非洲南部各國的白人暴政。1980 年,津巴布韋結束白人專制並獨立後,就加盟英聯邦。1986 年,英聯邦各國決議進一步經濟制裁南非政府,促使該國在 1990 年起逐步廢除種族隔離制度。90 年代後,再有莫桑比克和盧旺達這兩個沒有英國殖民歷史的國家加入,令英聯邦進一步拓展勢力。
可是來到 2021 年,當初的政治元老大多已魂歸天國,各地的帝國情意結變得淡薄,近年英聯邦又不像 80 年代般積極推動民主解殖,那英聯邦究道還有甚麼角色?Murphy 認為,英聯邦不像國際銀行或者非洲聯盟般設有經濟援助計劃,但還是能提供額外平台,讓一些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遊說英國、加拿大和印度等主要捐贈國。前烏干達外相阿利克(Martin Aliker)參與英聯邦口述歷史計劃時表示,英聯邦的美妙之處,在於各成員國可以很容易接觸到彼此。
過去 10 年,不少英聯邦成員國出現人權倒退的情況。例如今年 1 月,烏干達強人總統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透過大選舞弊以及恐嚇選民而再度連任;在 2013 年,時任斯里蘭卡總統馬欣達(Mahinda Rajapaksa)被指在內戰中干犯多項戰爭罪行,就利用舉辦英聯邦峰會轉移視線。而今年的英聯邦峰會將於 6 月在盧旺達展開,但當地現任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同樣被指在任內恣意打壓異見者。
Murphy 希望,大家不單記得英聯邦的帝國主義根源,也要重新探索其民主解殖的傳統,例如知名的 1971 年「新加坡宣言」(Singapore Declaration of Commonwealth Principle)就講到要掃除不公和歧視,捍衛人民生而有之的自由、平等和尊嚴,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