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對上一次宣佈「全球大流行」是在 2009 年。當年,新型流感病毒 H1N1 首先在墨西哥出現,隨後迅速在全球傳播。6 月,世衛宣佈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此前一個月,台灣在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後,與應對武漢肺炎一樣迅速採取防疫措施,獲得國際肯定;而在推廣疫苗接種計劃方面,則同樣面臨挑戰。
H1N1 疫情擴散後,各國紛紛努力研發疫苗。11 月,全球多國開始執行疫苗接種計劃,台灣在 12 月 12 日舉行「全民開打日」,以提升疫苗接種率。不過,隨著愈來愈多民眾接種疫苗,台灣開始出現疑似不良反應個案。而在 12 月發生的台中劉小弟疑因接種疫苗致命事件,一度引起民眾恐懼,令接種人數大幅下滑。
根據台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3 年已改組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截至 2010 年 1 月 12 日,疫苗總接種數為 550 萬劑,累計出現 231 宗疑似嚴重不良反應個案。然而,在不良反應回報中的吉巴氏綜合症及顏面神經麻痺等情況,在沒有打流感疫苗的時候都會出現。因此,並非所有疑似不良反應都與疫苗有關。
2011 年 3 月,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完成審議 543 宗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的個案,其中只有 3 宗與疫苗相關,分別是急性過敏反應、橫紋肌溶解症及接種部位紅腫,76 宗裁定為無法排除與疫苗無關。此外,47 宗死亡事件均排除與疫苗相關。
截至 2010 年 8 月 1 日,全球有至少 18,449 人因感染 H1N1 而死亡。2010 年 8 月 10 日, 時任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宣佈 H1N1 新型流感大流行結束,並進入「大流行後時期」。H1N1 現已成為全球季節性流感病毒株之一。
台灣的疫苗接種工作一直持續到 2010 年 11 月,疫苗接種率接近 25%,位居全球第五位。
回顧 2009 至 2010 年的抗疫工作,風險溝通政策左右了抗疫和疫苗接種計劃的成果。有效執行風險溝通政策,可讓民眾獲得正確的防疫及疫苗相關資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協助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說法,在防疫初期,風險溝通策略奏效,政府防疫工作獲得民眾信任;後期則由於溝通策略出現漏洞,令民眾對疫苗的安全起疑。監察委員趙昌平及劉玉山認為,當局在出現質疑聲音後才主動公佈疫苗臨床試驗資料,為時已晚。另外,未能向民眾釐清接種疫苗與死亡個案的因果關係,同樣令疫苗接種計劃的成果大打折扣。
現時,武漢肺炎疫苗接種計劃在全球各地陸續開展。在 10 款疫苗當中,以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的使用最廣泛。截至 3 月 20 日,共有 86 個國家批准使用阿斯利康疫苗。隨著接種人數不斷增加,亦開始出現注射疫苗後死亡或出現不良反應的個案。香港在開展疫苗接種計劃之前,專家委員會已商討風險溝通計劃,只不過在執行計劃方面,仍不難發現當年台灣溝通策略曾出現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