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貓的人,通常不期待「主子」會熱情相待。近日日本一項實驗更發現,只要食物當前,不論給予食物的這個人對自己主人態度如何,家貓都不會避免接觸對方,這一點與狗截然不同。專家認為,這源於貓根本難以讀懂人類的社交互動。
實驗中,受試的貓會看著主人試圖打開透明容器,欲取出裡面的東西。兩個陌生人會坐在貓主兩側,主人會轉向其中一位尋求幫助。在「幫助者」(Helper)的測試中,陌生人會助貓主打開容器;而「非幫助者」(Non-helper)的測試中,陌生人會轉身拒絕貓主的請求;兩個測試中,另一名陌生人都會一直坐著,保持中立。
然後,兩位陌生人都會給受試貓其最喜愛的食物,而科學家則觀察貓先接近哪個人。相關測試也曾應用在狗身上,狗隻會表現出明顯的「負面偏見」(Negativity bias),不會選擇非幫助者所給予的食物。相比之下,貓則沒有這樣的「考量」,牠們未有對曾提供協助的人表現出偏愛,18 隻受試貓當中,有 9 隻會先接受幫助者的食物。當接受另一測試時,有 12 隻受試貓先接受了非幫助者的食物。似乎在食物當前,牠們不太理會陌生人對主人態度的好壞。
研究結果是否代表貓的天性就是自私?英國劍橋大學利佛修姆未來智能中心(LCFI)哲學家 Ali Boyle 負責研究人類以外動物的思想及記憶,她認為這種想法是人類對貓的擬人偏見(Anthropomorphic bias),要真正理解貓,必須擺脫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撇除擬人化的想像後,就會理解到牠們並非自私,只是無法適應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牠們甚至並不知道有些陌生人沒有對主人伸出援手。
即使有些貓能了解到人類某些社交線索、可跟從人類指示而且善解人意,但與狗相比,貓對人類社交關係的關注程度可能較低。這可追溯到狗是群體社交動物的後代,而貓的祖先多數是單獨行動的捕獵者。而且貓在較為近代才被馴化,馴化對貓的改變亦遠少於狗。所以貓其實並不在乎他人對主人的態度是否刻薄,更加無法辨識之。
雖然貓已成為人類的寵兒,但人類對牠們的想法仍然知之甚少。Boyle 估計,未來的研究可能會反映出,貓對人類的理解,甚至比人們目前意識到的更有限。她指出:「在我們判斷貓科動物朋友是冷漠還是自私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試著通過牠們的眼睛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