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做一個「快樂的廢柴」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教育「人沒有夢想跟鹹魚無分別」的邏輯,大家要奮力向上,努力做到更多。又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被提醒不要對自己太嚴苛,要學會擁抱自己的不足,甚至有時要學懂「剛剛好就好」的思維。

那天跟朋友經過一家出售林林總總小物的雜貨店,看到一個甚為逗趣的刺繡襟章:黑底白色的「快樂的廢柴」。友人農曆新年過後將回台灣,又要迎來排山倒海的工作,以及偶爾難免的孤寂感。我們知道彼此都是對生命很認真、有要求和熱誠的人,有時甚至過於極致,所以反倒會以自嘲的方式一起打氣。那天,我決定送上這「貼題」的五個字,也送自己一個,當是為友人再次離家的祝福,希望她記得逼得自己太緊,或者想家時,回頭有一個與她同樣苦中作樂的我。

然後另一天,看到另一友人分享一家新店玩味十足的對聯 ——「得過且過麻麻哋,是但馬虎求求其」,馬上令我想起「快樂的廢柴」。當然明白這些詞句某程度上是玩味性質,貪得意搞點噱頭。不過,回心一想,為何會有這些「新派」概念的出現?不再執著一味往上向前,轉為懂得欣賞得過且過及「廢」的美,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生於像香港的都市,節奏急速,競爭處處早非新鮮事。加上近年的氣氛,驚人的生活成本,包括冠絕全球的樓價…… 是否就是這些因素,令年輕一代湧現被動和悲觀心態,或者阿 Q 精神?又是否令大家更常出現那種「唔係咁,可以點呢」的慨嘆?這些現象反映的,到底是城市的甚麼?

放眼世界,我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這幾年世界大談慢活,推崇樹懶的哲學。就連近期的大熱動畫「靈魂奇遇記」(Soul),亦主張大志以外的人生意義(說太多就劇透了)。究竟我們的時代走到了怎樣的一個點,讓人漸漸開始有這些新的頓悟?是我們遺失了的孩提時就有的智慧,還是終於成長到開竅呢?世事又是否真的大智若愚?我還在期待有天找到答案。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多媒體創作人,旱地冰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帶著社會學背景的多棲體育人,節目主持兼旁述,亦從事不同的創作工作,也終究仍是一個「漫遊者」。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繼續以「漫遊者」的目光,陪大家探看這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