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國安法實施後,有知名學者選擇離開香港。不少人批評,香港的大學正自毀學術自由基石,浸大取消世界新聞攝影展、肝病權威黎青龍不獲港大續約等事件皆令人關注。可是吊詭地,即使香港各大學的自由空間看似愈來愈收窄,世界排名卻依然持續高企,這與主流的大學排名計算公式有莫大關係。2020 年,有學者就發起學術自由指數,要求主流排名收納其中。
1983 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首度發佈全美最佳大學排名,但大學排名未算普及,很多排名在千禧年後才相繼誕生,以提供一個指標,讓教學和研究人員、升學機構、商界僱主、學生,乃至政府比較各大學的競爭力。現時最著名的排名有「QS 世界大學排名」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前者由英國教育分析機構 Quacquarelli Symonds 發佈,後者則由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推行。兩所機構在 2004 年首度發表聯合排名,到 2010 年才正式分家。
現時 QS 排名會考慮 6 大範疇,首先是學術聲譽佔 40%,機構會訪問逾 10 萬名高教界人士評估各院校的教學和研究表現。接著是僱主口碑佔 10%,約 5 萬名僱主會填問卷評分。然後是引文量佔 20%,機構在 2020 年就檢視了 1,850 萬篇學術論文。還有是師生比佔 20%,最後是國際生和國際教職員比例,兩者各佔 5%。至於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的計算方式,與 QS 排名接近,但就不計算僱主口碑,至於教學質素方面則不止計算師生比,也考慮學生獲得獎項。
一直有學者批評,主流大學排名未有評估大學學術自由狀況,有違大學基本原則。在 2020 年,一班來自德國、瑞典、美國各學府和研究中心的學者,就發起了「學術自由指數」(Academic Freedom Index)。他們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現時大學排名對於學術水平的定義過於狹隘,只重研究產量,一些專制國家的學府能透過進佔排名高位,以拓展海外聲望。即使管理層恣意打壓言論自由,他們也無需付出聲譽上的代價。
在 2021 年的 QS 排名,中國的清華大學排名 15,比傳統美國名校康奈爾大學和耶魯大學還要高,香港大學和北京大學則分別排名 22 和 23,也比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等知名學府優勝。香港的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位列全球頭 50,2019 年示威焦點理工大學排名 75,比法國百年老校索邦大學和英國名校杜倫大學排得更前。可見 2019 年反送中運動以來,有關學術自由的爭議對學府排名沒有太大影響。
2020 年的學術自由指數,就招募了全球 1,810 名學者提供數據。指數分為五大範疇,分別是研究及教學自由、學術交流及傳播自由,院校自主、院校操守(有否進行政治監控),以及表達自由。有關報告的數據可以追溯到 1900 年,而首份報告也點名提到香港的情況令人憂慮。在過去 5 年,香港的學術自由指數跌超過 10%,跌幅與貝寧、巴西、印度、利比亞、莫桑比克、巴基斯坦、土耳其、烏克蘭和也門相若。而中國的排名就屬於最低級別,與北韓相近。
發起人之一、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政治學教授 Katrin Kinzelbach 就表示,希望學術自由指數能提供一個更整全的指標,讓學界理解各地學術自由現狀。另外,她們希望擔當倡議者的角色,令各國政府、學府、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大學排名營運者,更認真看待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