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語言並不是陌生的話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紅皮書」(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1950 年到 2010 年之間共有 230 種語言消失。根據語言研究機構 Ethnologue 的研究,目前全球共有 7,139 種語言,其中 3,018 種語言的使用者不足 1,000 人,屬於瀕危語言。世界過半人口使用的語言只有 23 種。
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其次是普通話。據 Ethnologue 的觀察,由於普通話主要由以普通話作為母語的人使用,因此範圍集中在亞洲。而英語則較多由非母語者使用,所以使用範圍較普通話廣泛。目前有 146 個國家使用英語,只有 38 個國家使用普通話。
現時香港主流語言是廣州話,但廣州話並不是本土語言。據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的定義,本土語言是指香港在開埠前,陸上居民的主流語言,主要有圍頭話和客家話等。圍頭話雖然和廣州話相似,但音系較為簡化。然而,在 1911 年的人口普查報告中,圍頭話與廣州話被視為同一種語言。而講客家話的人口佔總人口的 15.1%,成為第二大方言群。在 1950 年代,因港英政府在新界推行廣州話教學,加上電台電視皆以廣州話廣播,本土語言迅速被邊緣化。回歸後,香港政府推廣「兩文三語」政策,進一步促使本土語言衰落。從 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可見,能說客家話的人口比例只有 4.2%,而能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則增至 48.6%。
語言是文化載體,亦是構建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除了老一輩努力傳承本土語言外,亦有年輕一代致力推廣,保留本土文化,為瀕危的本土語言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