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現,借助強效藥物能夠阻止妄想及幻覺,從而如常生活。可是,約有兩成病人會有不良反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極度疲乏、體重減輕、膽固醇增加及糖尿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在長年為強迫治療困擾的挪威,如今透過其國營醫療系統,向病患提供無藥療法的選擇,但成效又是否理想,甚至值得外國借鏡?
躁鬱症患者 Mette Ellingsdalen 獲處方抗精神病藥物 13 年,她怕拒絕服藥會被拒入院,但所受的傷害更難以忽視。「藥物雖令某些症狀變得麻木,卻也令自我調適的力量及能力麻木起來。無意中,我失去了自己的故事。」經過 5 年努力,Ellingsdalen 成功減少劑量,並在 2005 年參與改革挪威精神病醫療服務。「最易減少強迫的方法是給予人們選擇,交出一種他們能夠說好的治療。」
衛生部長 Bent Hoie 在 2016 年終於頒令,地方醫療機關需提供無藥治療,令挪威成為全球首個將此列入公立醫療選擇之一的國家。挪威北部大學附屬醫院新成立的無藥部門,便由精神科醫生 Magnus Hald 負責營運。「對我來說,最重要是人們能試各種可能性。」雖然過程費時勞神,但他表示:「本院大部分病人都見效,部分甚至從此毋須用藥,有些則減少劑量,或過段時間才需要再用藥。」
34 歲的 Malin 正是其中之一,她會留院數週接受以藝術為主的深度治療,再回家與愛犬共住數月。雖然住所附近甚少支援,以致進度緩慢,腦內亦尚有幻聽,但她只需在夜裡服藥以保持冷靜。「我試著重新聯繫情感,而非令症狀鈍化。我們探索這把聲音想要甚麼,我要怎樣才能讓『他』停止?」Malin 甚至已考慮投身工作:「我開始建立自信,敢對未來抱有一些希望,這實在很棒。」
但無藥療法存在爭議,精神病醫生 Jan Ivar Rossberg 將此與 1960 及 70 年代「反精神病學」的失敗實驗相比,病患在治療社區中不受約束,獲鼓勵服食迷幻藥、倒退為幼童。「歷史反映這種方式不奏效,所以我們已經停用。無藥治療現時未被證實有效。」他指有證據顯示,對精神病患者而言,在幻覺及妄想最強烈的初始急性期用藥,並在嘗試逐漸降低劑量前,持續用藥約兩年,才能達至最佳效果。
急性精神病專家 Tor Larsen 亦指,大部分未經治療的精神病患,並未意識到自己病了,無論是否用藥亦不會同意接受治療。「所以當人患有嚴重精神病,即使是非自願也要讓他接受治療,這可能很重要。」Larsen 指出,多項研究顯示,很多未獲治療的精神病患最終流落街頭,約 3 成人會犯罪或對親屬及他人施暴。他以前年一宗隨機殺人案為例,凶手雖然並非接受無藥治療,但已自行斷藥及服食非法藥物。
作為在挪威推動無藥治療的一員,Hakon Rian Ueland 相信這種談及危險的言論,隱藏了一種理念,想令社會避開精神病患常有的、具挑戰性的行為。他認為,官僚主義及診金令人們接受無藥治療。鑑於現時全球正重新評估精神病的治療方式,並有意減少強迫治療,各國精神科醫生及病人正在關注挪威的成效,以觀察無藥治療會否純屬另一種時尚療法,抑或足以永久改變精神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