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跟髮型師的微妙關係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跟髮型師的關係,可以很微妙的(當然,速剪是另一回事)。最基本,你跟髮型師要「夾」,如果溝通不來,或者完全無法做到你想要的效果,相信也不會再光顧。但若然二人培養到在頭髮上的默契,相處上的交流又是另一層次;畢竟髮型師和顧客同處,快則數十分鐘,多搞作的話動輒數小時,甚麼時候該說話,甚麼時候不說話也不尷尬,亦十分「人夾人緣」。

這微妙的關係,也在於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見一見他。短髮則見得更為頻繁,可能最多兩個月就要去修一下,見面的穩定性,可能比某些朋友還要高。更有趣的,是他見過你最醜的一面。想想,我們總是在髮型最忍無可忍時,覺得反正等一下就去整理,便以最不修邊幅的樣子去見髮型師;更不要說在理髮時的滑稽模樣。

上星期,我又去找我的髮型師。我們年紀相若,相差大概兩、三年。除了年紀,我們最直接的相似之處,大概是大家同為獅子座。當天一算,發現應該光顧了他接近 10 年,再回想雙方不同階段的對話,竟然也算見證了彼此的成長。特別是他當髮型師,我做自由身傳媒人和體育人,大家都由「打工仔」身份逐步建立和經營自己的路,許多事業上的進展也相近。譬如相識初期,我們主要忙於全職工作,記得當時他一天到晚都很忙,飯也沒時間吃,靦腆寡言。後來我們都轉型,他離開舊舖,輾轉自立門戶,我也轉為自由身,那段時間他常跟我分享想法,討論如何建立形象、經營社交媒體、跟客戶溝通等等;我們都不是喜歡張揚的人,但身處這些行業,就難以完全低調。當老闆後,他的言談也明顯更穩重自信。到最近,他跟我談起投資心得,說這一、兩年開始抽時間研究投資,每天多看自己行業以外的新聞,才開始跟世界「重新接軌」。也是的,從事手藝及創作的人,要經營自己的事業可是十分消耗心力和時間,每天做好分內事已經夠忙了。經過疫情打擊的一年,我們感受尤深。當事業去到某個階段的頂峰或樽頸位後,想將主項經營得更好,就必須要開始關心主項以外的世界。

有天好奇,我上網搜尋「髮型師」的行業和故事,除了入行方法、晉升之路、「黑店」指南之外,彈出來的,也有甚麼「如何跟髮型師禮貌分手」等貼士。雖然我跟我的髮型師算不上深交摯友,但也慶幸遠比一般關係深厚。特別有趣的是,雖然我們的事業性質不一,卻有相近的變化。疫情下反映出社會最需要的是甚麼,我們從事的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或者理髮還比文創及體育好一些,畢竟去到某階段,大家都必需理髮,抗疫都會疲勞都要見人。有人覺得文創是調劑,體育則難以說定,封場重開、延期取消反反覆覆……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大城小事的那些人物,還是如此努力地堅持著,相信著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多媒體創作人,旱地冰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帶著社會學背景的多棲體育人,節目主持兼旁述,亦從事不同的創作工作,也終究仍是一個「漫遊者」。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繼續以「漫遊者」的目光,陪大家探看這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