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出現 1 年以來,流行病學家不斷追蹤並預測病毒進程、生物化學家積極開發疫苗、醫護人員長期留守崗位,為病人作診斷、治療及護理。若論武肺大流行尚能為人們帶來甚麼好處,定必是疫情期間辛勤工作,且貢獻良多的科學家正影響著一眾學子未來的職業取向。著名物理學家 Brian Cox 甚至預測,流行病將創造出「新一代科學家」。
最近不列顛科學協會(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訪問 1,000 名年齡介乎 4 至 18 歲的孩子,當中有 59% 人指出,比起疫症發生前,他們現在更傾向從事科學職業。協會行政總裁 Katherine Mathieson 稱,流行病令人們關注鮮為人知的職業道路,而這正是科學相關行業迫切所需。「年輕人看到,要貢獻自己的技能以應對全球危機,並非只有單一道路。」她舉例,像修讀化學,未來也可從事藥物研究;修讀物理,亦可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檢測疾病;修讀數學及信息處理技術,也可幫助建立傳染病擴散模型。
勾起對科學的興趣
來自埃塞克斯郡(Essex)的 13 歲學生 Tanisha Lohia 認為,流行病令人大開眼界,發現科學職業有多廣泛。她說:「我從沒想過要當醫生,不過也不確定哪種職業適合我。雖然仍未真正了解成為研究科學家的含意,但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學。我現在確實想研究不同疾病的免疫反應,並且預防未來再出現像冠狀病毒一樣的變種疾病。」
此外,來自延文禮士(Inverness)、16 歲的 Donald Campbell 也在封鎖期間,花更多時間來探索科學。Campbell 在贏得 STEM 大獎 CREST Awards 後,一位大學教授注意到他的研究,並鼓勵他撰寫學術期刊文章。他指與學者合作,「激發起我的興趣,而且令我明白學校以外,還有很多學習機會。」
就業前景明朗
事實上,大學方面已觀察到有更多學生申請入讀理科課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招生主任 Mike Nicholson 指出,該校生物化學系的申請人數比兩年前增加 30%;生物醫學系增加 50%;藥劑及藥理學系的增長則介乎 10% 到 20% 之間;自然科學系的申請人數亦增加了 30%。Nicholson 補充,因為電腦科學及數學系就業前景明朗,所以申請人數一直在穩定增長。
大流行使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經濟及學位出路感到憂慮。升學就業機構 Prospects 高等教育負責人 Charlie Ball 指,醫療職業會是確保他們能成功找到工作的路向。他說:「從放射科醫生到助產士,這些專業都不會人材過剩。」不過,巴斯大學就業顧問 Ghislaine Dell 提醒,學生選擇科目時固然要考慮工作前景,但重要的還是自己適及,以及喜歡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