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教會,由公元 336 年起正式將聖誕節定於 12 月 25 日。今年受武肺疫情影響,多國政府實施不同限制措施,令群眾無法像以往一樣熱鬧慶祝。不過,要群眾放棄歡度佳節並不容易。牛津大學近世神話學博士 Tim Smith-Laing 就在「經濟學人」生活雜誌 1843 撰文指,聖誕節選定的日期,本身已決定了其狂歡性質,昔日不同國家想禁止,亦禁之不絕。
早期基督教會,有大量信徒相信耶穌生於 1 月 6 日,亦有人認為基督於春天降生。日子爭論要到公元 336 年才告一段落,而未有採用新曆法的東正教會,則至今仍以每年 1 月 7 日為聖誕。Smith-Laing 指,在當時的羅馬帝國,12 月 17 至 23 日是不斷狂歡慶祝、飲酒作樂的農神節(Saturnalia)。期間公眾可以賭博、平日穿著白色托加長袍的羅馬人換上五顏六色的長袍,主人更反過來為奴隸侍酒、人們選出一個普通人當農神節國王,讓他下達任何有趣好玩的命令。
世俗化的聖誕節,似乎與羅馬人的農神節有幾分相似:原本為紀念神明而出現的節日,變成飲酒達旦的日子。Smith-Laing 認為,羅馬統治者明白,人們一年過來需要放縱享樂,而 12 月 25 日就是一個十分適合人們放假享受的日子。直至歲晚,農田早已完成收割,無法在冬季生存的動物亦已被屠宰、保存妥當。既然農夫在田裡無事可做,不如允許他們在官方認可範圍內,大肆慶祝一番。
此外,農神節與聖誕節僅相差一天。Smith-Laing 指兩個節日相近,是考慮到要保持時人生活節奏不變,有利轉化異教徒來追隨陌生的基督教會,而許多異教傳統亦反過來影響聖誕節慶祝活動。當然,有教會人士會希望同時改變人們面對節日的心態,通過反思與禁食,以莊重態度看待基督的降生日。公元 380 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便在宣講中大力反對在聖誕節送禮、門前裝上花圈、裝飾街道及大排筵席的異教傳統。
在每年年末定必狂歡慶祝的歐洲中世紀,節制度過聖誕的主張顯得蒼白。多個世紀以來,當局未有停止遏制聖誕狂歡的想法。由於人們會喬裝慶祝聖誕,且尤其喜愛扮成神職人員,在 1445 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便頒佈法令,禁止戲仿司鐸及大搞排場。近一個世紀後,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取締了日漸世俗的聖誕頌歌活動,以及選出男孩扮演主教的傳統。在蘇格蘭,其時加爾文主義宗教改革興起,聖誕節期間烤製與異教傳統有關的「聖誕麵包」(Yule loaves)、沉迷玩樂或唱不堪的頌歌,都會被罰款。
1644 年,廢除英國君主制的清教徒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更主持議會廢除聖誕節、復活節及五旬節。國會當時認為,既然人們不打算在反思中度過節日,那麼他們根本就不應該慶祝節日。清教徒革命下,聖誕禁止聚會、企業被迫開放及運作。但即使千年過去,「人們一年過來需要放縱享樂」的道理始終不變,英國全境爆發反對禁止節日的騷亂。支持禁令的清教徒明白禁止過節並不可行,但仍堅持自己的原則;包括當時的倫敦市長,會與下屬四出扯下民居門前的聖誕花圈。直至 1660 年查理二世成為英國國王,恢復君主制,聖誕節才重新合法。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人士提倡破除傳統及迷信,建立以理性、探究及進步精神為基礎的政府,聖誕成為需要「破除」的一部分。大革命時期,禁止教堂舉行子夜彌撒之外,1793 至 1805 年更採用以革命日算起的「法國共和曆」(French Republican calendar)取代基督教公曆,並以季節氣候重新命名月份,原本的聖誕節,便成為第四個月「雪月」(Nivôse)「狗日」(chien)。然而 Smith-Laing 指,人們始終需要在冬季過節,聖誕傳統仍在當時法國,尤其農村地區繼續流行。到 1800 年,慶祝聖誕亦重新在法國大行其道。
到 1928 年,專制加上無神論的史太林亦曾在蘇聯禁止聖誕節,但最終亦屈服於聖誕氣氛,至 1935 年,只要蘇聯人當日的活動不涉及宗教性質,便可以裝飾聖誕樹和交換禮物。Smith-Laing 認為,禁止聖誕節失敗有其歷史教訓:愛好享樂的群眾,不會順從冷冰冰的道理邏輯,特別是要扼殺人們期待已久的聖誕節時,就更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