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來往難免涉及國力比較,相對弱小的國家毗鄰大國,是否就要看大國臉色做事?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特約作家 Timothy McLaughlin,近期訪問蒙古國前總統查希亞 · 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 Elbegdorj),談及較弱小的國家面對強鄰,應如何在價值觀與利益之間抉擇。
額勒貝格道爾吉在 2009 至 2017 年間擔任兩屆蒙古國總統,當年正值國家受礦產資源推動,經濟高速增長;至 2017 年,蒙古陷入經濟危機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出 55 億美元金融援助方案。額勒貝格道爾吉任期內,同時嘗試為國家爭取更突出的國際地位,曾獲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譽為全球民主運動新領袖。
不過,領袖有心提升本國國際地位、得到西方政要讚揚,亦難敵地緣政治現實。2014 年,兩名蒙古族維權人士,由內蒙古流亡至蒙古國尋求庇護,但被該國官員送回中國。2016 年 11 月,達賴喇嘛獲邀訪問蒙古,並到首都烏蘭巴托所在的藏傳佛教寺廟甘丹寺出席宗教活動。儘管廟方堅持邀請純粹宗教性質活動,與政治無關;但在中方祭出暫停兩國經濟合作等反制措施後一個月,蒙古外交部承諾,今後不再邀達賴喇嘛訪問蒙古。
額勒貝格道爾吉初任總統前,已是兩屆蒙古國總理,更是 1990 年蒙古革命,結束蘇聯衛星國時代的運動領袖之一。蒙古北面是俄國,南面是中國,被完全包圍在中間,國力並不如兩者。額勒貝格道爾吉向 McLaughlin 表示,2016 年官方對達賴喇嘛訪問事件的決定,理由人所共知,乃「來自南方的壓力」。他指自己政治生涯裡,考慮到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跟中國政府最高層打交道。2015 年時,中蒙關係便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譽「有史以來最好」。
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行政學院高級講師達姆丁蘇仁(Oyunsuren Damdinsuren)則向 McLaughlin 表達憂慮:「蒙古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令人擔憂。假如中國決定不買蒙古貨,我們的經濟必陷入癱瘓。」儘管額勒貝格道爾吉稱自己 2014 年沒有參與遣返蒙古族維權人士的事件,堅持自己一路走來始終不變,但亦承認:「當你成為政府高層時,你要負上一定責任。我擔任總統期間,有時便在掙扎下選擇以溫和口吻批評中國政策。」
離任總統後,他向中國展示的立場似乎強硬得多。今年 8 月起,中國向內蒙古推行中小學漢語教學政策,引發當地大規模示威,額勒貝格道爾吉便向習近平發抗議信,提到「所有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批評中方公然侵犯內蒙古的蒙古族兒童權利;但信件遭中國駐蒙古大使以不容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退回。
到底額勒貝格道爾吉就任公職前後初心是否有變?他認為,自己只是離任公職後,有更大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回答 McLaughlin 提問時更稱歡迎達賴喇嘛到訪蒙古。「我沒有改變。我的立場始終是繼續捍衛蒙古的身份、語言、文化及文字。改變的是中國人。內蒙古當局正在當地採取極具侵略性的同化政策。」
向強鄰放低身段,也許就是政治現實。撇開前總統,McLaughlin 認為蒙古政界其他人士亦擔心刺激中國,故一直不欲對其強硬。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9 月訪問蒙古時,與現任總統哈勒特馬 · 巴特圖勒嘎(Khaltmaagiin Battulga),均未對內蒙古漢語教學政策事件發表任何公開聲明,但王毅接受當地報章採訪時便提醒,「中國對佔蒙古最大出口收入的煤炭,需求正在下降。坦白說,我們是為你們的利益付出」。McLaughlin 認為,箇中含義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