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回顧 2020 氣候大事 展望更宜居明天

A+A-
綠色和平的行動者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一個鐵塔,掛上「不要虛假的承諾,給我們貨真價實的諾言」橫額。 圖片來源:Pedro Armestre/Greenpeace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

疫情肆虐全球一整年,不少人類活動因而停擺多時,但氣候危機並未停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雖然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下降 4% 至 7%,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仍然再次刷新紀錄;更估計今年可能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今年各地仍頻頻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就讓我們回顧並記住這些氣候災害,在新一年進一步關注氣候危機,實踐低碳生活。

跨年的氣候災難

肯雅基圖伊郡 Mwingi 城鎮的民眾力拚 70 年一遇的蝗蟲災害。 圖片來源:Paul Basweti/Greenpeace

澳洲山火自 2019 年 9 月便開始燃燒,直到今年 5 月才熄滅;而由非洲東部一帶國家爆發的大規模蝗禍,也自 2019 年夏季開始,之後更進一步蔓延至南亞地區。雖然有人會說澳洲山火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蝗禍也並非罕見的天然災害,不過這次跨年的蝗禍規模異常龐大;澳洲這次的山火亦異常嚴重,是該國近 25 年來最嚴重的山火,這都與氣候危機有密切關係。

有研究顯示,這兩個氣候災難或與「印度洋偶極」(Indian Ocean Dipole)有關,該現象導致印度洋東邊的部分非洲地區大量降雨,而澳洲西部及東南亞則出現乾旱天氣。非洲的大量降雨孕育了比平時更多的蝗蟲;而異常炎熱及乾旱的天氣則加劇了澳洲山火。有氣候科學家警告,氣候變化會增加印度洋偶極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可能是導致這些極端事件出現的原因之一。

2020 年 2 月

巴布亞企鵝所處的埃斯佩蘭薩基站(Esperanza Base),也錄得 18.3°C 的高溫。 圖片來源:Abbie Trayler-Smith/Greenpeace

在南極的科學團隊今年 2 月於南極半島西北西摩島(Seymour Island)錄得破紀錄的 20.75°C 高溫,比當日的香港最高氣溫(18.5°C)還要高。

2020 年夏天

2020 年7 月至 8 月,韓國持續下了超過 46 天的大暴雨,漢江旁的公園、地標和道路皆被洪水淹沒。 圖片來源:Sungwoo Lee/Greenpeace

自 2020 年 5 月開始,亞洲多地都出現水患,至少 6 千萬人受災:孟加拉有 3 分 1 土地成為水鄉澤國;日本九州遭受大範圍強降雨、熊本縣有數十人罹難、百萬人遷離;中國大陸遭受 50 年來最劇烈的暴雨,造成嚴重水患和土石流;韓國、印度東北部、尼泊爾及印尼等地也因水患造成重大損失。

2020 年 6 月

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全球最寒冷的地方「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曾創下 -67.8℃ 最低溫紀錄;今年 6 月 20 日,當地錄得 38°C 歷史高溫,比同期平均最高氣溫高出逾 10°C!

2020 年 7 月

香港的氣溫在 7 月屢破紀錄,包括平均最高氣溫(33.3°C)、平均氣溫(30.2°C)及平均最低氣溫(28.3°C),均為 1884 年有紀錄以來、當月平均值的最高紀錄;7 月亦錄得高於 28°C 的熱夜,亦是有紀錄以來最多熱夜的月份。

除了香港,多國同樣於該月受熱浪侵襲。法國多個城市氣溫突破 40°C,打破同期高溫紀錄;美國中南加州的氣溫更達 50°C。中東的伊拉克、伊朗、敍利亞及黎巴嫩等國家同樣異常高溫燥熱,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當月亦錄得 51.8°C 高溫。

2020 年 8 月

綠色和平的極地曙光號載同科學團隊到 79N 附近,研究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圖片來源:Nick Cobbing/Greenpeace

由於格陵蘭氣溫升高,當地東北部、北極地區最大冰川 Nioghalvfjerdsfjorden(簡稱 79N)在今年 8 月有巨型冰原裂出,面積約有 113 平方公里,比香港島(80.5 平方公里)更大。同月有科學團隊發表報告,指出格陵蘭在 2019 年流失了 5,320 億噸冰,而當地冰層可能已經縮小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2020 年 9 月

今年 9 月的全球氣候行動日,在德國有近萬人為守護氣候上街。 圖片來源:Mike Schmidt/Greenpeace

9 月 25 日,全球超過 150 個國家的民眾響應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的號召,以視像形式或上街示威,要求各國政府立即以行動阻止災難性的氣候危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通貝里與示威者在國會大樓外聚集,高舉寫有「不要否認氣候正在滅亡」等字句的標語牌。

2020 年秋天

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相繼宣佈碳中和目標。 圖片來源:Greenpeace

在全球 60 多個國家相繼承諾在 2050 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後,今年 9 月和 10 月,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相繼宣佈碳中和目標。該三國於 2018 年的總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3 分 1,設立碳中和目標,對拯救氣候而言絕對是喜訊。而香港作為全球碳排放最高的地區之一(2018 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於全球 113 個地區中高居第 7 位),特首在最近的施政報告亦宣佈會爭取 2050 年達致碳中和。

2020 年 11 月

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 美國,於 11 月 4 日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 2020 美國大選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表示,在他就任總統的第一天,將重新加入這一協定。

2020 年 12 月

綠色和平行動者在「氣候雄心峰會」前夕,於德國柏林一個迷你巴黎鐵塔仿製品前展示標語,指出現時各國的減排政策不足以將氣溫升幅限制在 1.5℃ 之內。

全球 75 國首腦於 12 月 12 日參與了聯合國、英國和法國共同主辦的「氣候雄心峰會」,紀念「巴黎協定」達成 5 週年。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更在會後宣佈,歐洲 28 國將在 2030 年前削減最少 55% 的溫室氣體排放。

展望未來

有氣候專家警告,疫情過後,人類活動恢復「正常」後,溫室氣體很快就會回復以前的程度;同時亦可以預計,氣候危機帶來的極端天氣依然會威脅到全人類。疫情帶來短暫的碳排放下降,無助於解決氣候危機,要避免更嚴峻的氣候災難,必先從根本著手,讓我們從生活中減碳,實踐低碳生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