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 Monday】用廢膠交學費,改變的不止環境?

A+A-
每星期,Akshar 學校的學生都要把從家裡或社區收集得來的 20 件廢棄塑料,帶回學校當作「學費」。 圖片來源:Biju BORO/AFP

貧窮和污染問題,兩者均困擾印度已久,但原來要同時解決,也並非毫無辦法。在東北部阿薩姆邦古瓦哈提市一條村落,非裔美國人 Mazin Mukhtar 與妻子創辦學校 Akshar School,讓孩子以塑膠廢料充當學費,令他們能夠接受教育,同時成為環境守護者,幫忙阻止村民燒毀廢膠,減少產生有毒氣體。

2013 年,Muhktar 從紐約來到阿薩姆邦工作,遇到修讀社工系的 Parmita Sarma。這對情侶在 2016 年透過籌款建校,並以私人捐款維持運作,為區內兒童提供學習機會。不過,當地孩子大多家境清貧,要在採石場工作,每天賺取約 3 美元(約 23 港元)維生,沒多少父母很想讓這些「經濟支柱」去上學。

此外,村民只懂以燒毀來處理廢膠,有毒篝火嚴重污染環境,令孩子在課室咳嗽和氣喘。Mukhtar 夫婦遂想到,藉免除學費來阻止此事。「起初我們請家長讓孩子帶著家中塑料上校巴,幾乎沒人遵守,他們情願在家燒毀。但當我太太說要收學費,可以現金或家裡的廢膠來付,他們馬上改變。」

這個選擇性的學費政策,令所有父母遵守承諾,並迅速簽署停止焚燒塑料的保證書。Mukhtar 表示:「我們每週自每名學生收集至少 25 份塑料,每月合共收集 1 萬份以上。它們會被改造成建築用的生態磚(eco-bricks)。過去困擾學校、燃燒塑料產生的有毒煙雲,現在亦大幅減少。」

對於童工問題,Mukhtar 和 Sarma 亦有獨特解決方法。「我們想出同儕導師計劃,讓高年級生為低年級生補習,所賺取的玩具鈔票,可在本地商店購買零食、衣服及玩具等。學生的成績提升,他們的薪水也會增多。我們的格言是『學多些以賺多些』。事實證明,金錢的激勵是社區的強大動力。」

Mazin Mukhtar(黑衣者)與妻子創辦學校,並且親自授課:「我們嘗試教導學生對周圍環境負責,去努力改善它。」  圖片來源:Biju BORO/AFP

創校至今,學生人數從最初只有 20 名,現已增至共 110 名介乎 4 至 15 歲的孩子,並有 7 名老師任教,100 人輪候入學。Mukhtar 更指:「過去幾年,學校都沒人輟學。年紀較大的學生根據獲分派的工作,每月可賺約 60 至 70 美元(約 465 至 543 港元),許多人利用這些收入,買了連父母都無法負擔的手機。」

老師 Akansha Duara 認為:「學生現在更有意識,明白塑料對健康和環境有害,並向父母解釋這些負面影響,讓他們警覺。」家長 Sompa Boro 則表示,兩名子女曾讀私立學校,但無法負擔學費而要退學。「很感激 Akshar 收他們為學生,接受這種教育。Akshar 以正面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想法。」

Sarma 更發現,學校改變了學生的人生。「這些孩子一直不被社會尊重和善待,入學時滿懷憤怒和敵意。但隨著學習並得到新技能,他們變得樂觀自信,亦更富同理心。」Sarma 以一名 13 歲學生為例,指她 3 年前入學時幾乎無法說話,現在她不僅成績優異,閒時更為兩名就讀英文學校的孩子補習。

阿薩姆邦教育部首席秘書 B Kalyan Chakravarthy 相信,Akshar 的教學模式證明了環境教育可行。「Akshar 能成為我們教育部的品牌大使,展示所有學校可以做及必須做的是甚麼。現時他們在社會引起的關注,將為我們對抗氣候變化,作出別具意義的貢獻。」

Mukhtar 夫婦與古瓦哈提市政府合作,在 5 間公立學校實施 Akshar 的教學模式,並計劃開展一個可持續景觀課程。能獲社區的支持,二人皆感到高興。Sarma 直言:「孩子們每天都在學習新事物。他們熱愛上學,甚至不想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