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按照傳統,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與 1969 年設立的經濟學獎,都是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惟獨是和平獎在挪威奧斯陸頒授,頒獎典禮亦分別在兩地舉行,日期定於 12 月 10 日諾貝爾(Alfred Nobel)逝世紀念日。當晚還會舉行盛大晚宴,除了得獎者及其家人,瑞典和挪威的王室成員、瑞典政府及國會代表亦會出席,還有科學及文化界成就超卓的國際來賓,得獎者又會於頒獎禮後數日舉行公開講座,堪稱科學及文化界國際盛事。
可是,諾貝爾基金會前資訊部主管 Birgitta Lemmel 文章指出,1901 年首個諾貝爾獎頒發以後,盛會也不是每年順利如期舉行。1907 年瑞典國王 Oscar II 駕崩,斯德哥爾摩禁止舉行慶典,頒獎儀式要移師其他場地低調進行。1914 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會仍然有限度頒發部分獎項,但不舉辦任何慶典,惟獨是 1917 年在挪威舉行和平獎頒獎禮,向戰時負責救援的國際紅十字會頒獎致敬。
大戰結束後,大會想要避開 12 月斯德哥爾摩日短夜長的季節,把 1919 年諾貝爾獎慶典押後翌年夏季 6 月 2 日舉行,以為陽光充沛象徵重生的希望,奈何人算不如天算,慶典當日下雨又寒冷,更不幸遇上瑞典王儲妃瑪嘉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 of Connaught)離世,所有王室成員無法出席典禮。在各方壓力下,1920 年諾貝爾獎也恢復於 12 月 10 日進行頒獎儀式。
沒有和平也沒有和平獎
諾貝爾傳統此後大致得以延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再度中斷,此次衝擊遠超一次大戰。開戰的 1939 年只有文學獎得主在小型儀式中成功領獎,此後 3 年大會再沒有頒發任何獎項,1944 年有限度恢復頒獎,但依然沒有正式頒獎儀式。
根據「紐約時報」於 1944 年 10 月 30 日的報道,由於戰爭尚未結束,大會恐怕得獎者難以親赴會場,當年的諾貝爾獎頒獎禮將會取消。沒有傳統典禮,卻不代表得獎者不能領獎,美國北歐文化機構 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 同日於紐約一間酒店舉行午餐聚會,讓個別得獎者從瑞典大使手上接過證書和獎項,當中部分是上屆未能領獎的得主,瑞典王子 Gustaf Adolf 則透過電台廣播致辭。
瑞典作為大戰的中立國,情況未算太壞,但鄰國挪威落入納粹控制,挪威的諾貝爾機構岌岌可危。1936 年,挪威曾經向德國和平主義者 Carl von Ossietzky 頒授和平獎,令希特拉一怒之下禁止所有德國人領取任何諾貝爾獎,其敵意足以證明諾貝爾大會有被清算可能。
挪威國會旗下的諾貝爾委員會,素來是諾貝爾和平獎評審機構。1940 年挪威淪陷,委員會 3 名成員隨同王室、政要及其他國會議員流亡海外,令委員會運作幾近暫停。德軍其後到處徵用政府物業,盯上委員會轄下的挪威諾貝爾研究所(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幸而瑞典基金會提供文件,證明研究所會址為瑞典物業,以致研究所能夠勉強運作,剩餘的委員會成員也有了避難所。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解了燃眉之急,但沒有徹底解圍,淪陷期間一直有被取締的風險。挪威法西斯領袖吉斯林(Vidkun Quisling)為首的傀儡政權,多次試圖解散委員會、又安插親信嘗試接管運作,但受到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多番阻撓,委員會則堅持不頒發和平獎,以免評審過程受到干預。
另一方面,眼見納粹德國大勢將去,瑞典諾貝爾基金會與 3 名流亡的挪威委員會成員,1944 年起在海外恢復收集和平獎提名,以致終戰後能夠恢復頒獎 —— 1944 年和平獎再次由國際紅十字會奪得,1945 年得主則為聯合國之父 Cordell Hull,以表揚其通過聯合國重建戰後秩序的努力。
戰後至今 70 餘年,天下談不上太平,但每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大致都順利舉行,難免讓我們以為一切理所當然,直到今年頒獎禮因疫情罕有取消,才再度提醒我們,穩定的戰後秩序其實相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