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英國基爾大學的數據科學家 Allison Gardner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這些追蹤程式的成效。在 4 月英國第一波疫情時,牛津大學的流行病學電子模型推算,若果全英國 56% 人口下載程式,就可終結整場疫情。不過,英國到 9 月份才推出追蹤程式,至今難以判斷成效。環顧各國,民眾的反應都很冷淡,在 6 月到 10 月間,新加坡有 40% 人下載當地相關程式,遠低於 70% 的目標,法國更只有 3% 人下載。全球各地的平均下載量只有 20%。
牛津大學後來一份報告又指出,即使只有少數人下載程式,都能減輕疫情,只要 15% 人口參與,就能減少 4% 至 12% 感染數字,以及 2% 至 15% 死亡數字。然而多國推出程式後,情況未見好轉,反而進入新一波的大型爆發。除了成效存疑,還有很多基本問題未解決。例如在英國和法國,人民對私隱狀況感到憂慮,擔心個人資料被用作其他用途,而且很多長者根本沒有智能手機。Gardner 稱之為「科技解決主義」,迷信科技萬能,卻忽略一些原有而可行的人手追蹤機制。
然而,即使被批評缺乏實證支持,各國推行追蹤程式時,卻愈來愈進取。新加坡是最早一批試行程式的國家,該國的藍牙接觸追蹤系統 Trace Together App 和商店登記系統 Safe Entry 被很多國家仿效。雖然新加坡民眾的反應已比其他國家熱烈,但當地政府希望更進一步,在 12 月底前強制國民使用程式,又或者配帶政府派發的穿戴裝置,不然就要登記才能進入室內場所。教育部長黃循財表示如果措施落實,而社區感染個案又長期偏低,才可解禁更多活動。
在印度,市民名義上可自由選擇下載名為 Aarogya Setu 的追蹤程式,但實際上政府和很多商企都強迫僱員下載,否則會被解僱。程式推出初期,也被指嚴重缺乏透明度,例如沒有公開隱私政策和服務條款,市民無從得知個人資訊會被如何處理;後來印度政府才陸續公開更多細節,包括後台編碼。至於菲律賓名為 StaySafe 的追蹤程式,更被網絡專家形容為間諜軟件,透明度嚴重不足,人們擔心杜特爾特政府會利用程式進一步監控人民。
當然,也有些國家,例如德國和英國,在資料保障和透明度方面做足功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制作了列表,比較各國追蹤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