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創作,也挺喜歡講課的。所謂講課,其實同時也是跟年輕一代互相啟發,互相砥礪;更何況,我覺得在香港,關於體育,還有更多可以講可以教。執筆之日,受邀為一個關於體育策略規劃的課程當客席講者,進行分享。
筆者以自身的體育工作旅程作切入,講述由全職報紙記者,轉到電視新聞,再於大概 6 年前正式轉為自由身及自僱形式至今,摸著石頭過河;有幸踏足不同體育範疇,除了傳媒外,亦有參與不同活動及企劃創作,更出於一腔熱血搞球隊…… 希望從這個個人轉型的故事,可以讓同學們反思體育行業的大環境,一起去想:
- 在香港從事傳媒,現時來說,離開全職自己闖是否大趨勢?
- 體育相關產業在港發展仍然有限,但綜觀數碼及網絡文化已成主流,加上部分運動員明星化,大眾近年亦愈來愈重視身心健康,比賽及活動漸多,諸如這些契機之下,「香港體育」這塊餅,究竟是增大了,還是依然算小?
- 假使我們,包括這班同學,將來仍想在體育界發展,又應該如何走下去?
近一小時的分享及交流,難以全然在此紀錄,但以上關於香港體育的討論,筆者歡迎各讀者們一起去想,留言發表意見。
其實我也不算是行內最資深的一群,但今天跟學生們講起:我的體育工作生涯可算由 2009 年香港東亞運(不知道讀者們是否記得,香港曾在 2009 年首次主辦國際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起步,初出茅廬的新人當然為在東道主場內場外的見聞感興奮,倒是問起眼前這班學生:「你們當時才 6、7 歲左右吧?」眾人點頭。他們真的很「細個」。
然而年代不是問題,連結和傳承更重要。分享了這些年的轉變、機會與衝擊,有學生問:「近年香港運動員愈來愈多國際賽上的好成績…… 如果想成為體育記者,你覺得好嗎?」我一方面感動,因為年青一輩的確有留意香港體壇,而且有所熱誠;另一方面,我也坦言,不會為在香港從事體育行業塗上糖衣,做體育真的不容易,做全職的體育傳媒更難,要有面對人工和前途等問題的心理準備。然而,如果準備好,也不妨一試,留意不同的計劃和職位空缺;踏進體育界後,認識不同的人和事,又可以繼續闖下去。對比賽有見解的話,不妨多寫,嘗試發表。去到最後,我跟學生說,有需要的話跟我聯絡吧,將來有適合他嘗試的位置,我很樂意邀請他。
課堂結束,學生們陸續離開教室,我也和他們的導師邊走邊聊。我一方面帶著這堂課的滿足感離開,一方面也在想:會不會有那麼一天,當有人問起「在香港做體育,好嗎」時,過來人可以給他們一個百分百肯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