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戰略主流的背後

A+A-
布德於 2016 年出席紐約一個講壇。 圖片來源: Anna Webber/Getty Images for The New Yorker

拜登上台,外交政策不明。雖然美國的所謂自由派大舉回朝,聲稱對中國依然強硬,但手段會更加柔軟靈巧 。

但整體而言,所謂自由派的美國政府,外交二十年來焦點模糊,主題與方向也凌亂不堪。

首先,以克林頓為核心的美國左翼,是在反越戰期間進入大學、接受當時意識形態洗禮。

克林頓以反越戰為從政之根,按道理整個美國自由派的民主黨政府都應該反戰、厭戰,而促進世界和平。

但諷刺而吊詭的卻是:民主黨自由派政府執政的紀錄,卻充滿戰爭的印記。

克林頓與貝理雅出任英美領袖期間,因為塞爾維亞的米洛舍維奇,在巴爾幹半島掀起種族清洗,英美兩國展開轟炸,拯救巴爾幹半島、科索沃的少數族裔穆斯林。此戰令新興的自由派精神一振,覺得建立一個以左翼視角為軸心的「自由派帝國主義」(Liberal Empire),是美國一條可行之路,也有別於尼克遜、列根、基辛格的共和黨式傳統帝國主義。

其中一名重要的智囊叫做布德(Max Boot)。

布德在耶魯與柏克萊畢業,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一名學者,被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譽為國際武裝衝突事務專家。

布德在 911 之後初露頭角,發表「美帝國的理據」(The Case for American Empire)一文,指出美國蒙受「911」恐襲,是因為對全球的影響不夠進取。

布德呼籲要在中東,由伊拉克到阿富汗找一個暴君來推翻,為中東被壓迫的人民建立民主燈塔。美國有足夠的軍事資源。

小布殊出兵伊拉克,正由於有此理論壯膽。布德也點出敍利亞和伊朗為中東下一輪的威脅。此一理論令小布殊也覺得激進,其任內只完成伊拉克戰爭便暫告收手。然而,奧巴馬上台,布德的新戰國策找到了新的主僱。

奧巴馬任總統期間,希拉莉和克里先後任國務卿。布德大力主張推翻卡達菲。 然後再主張攻擊敍利亞,推翻阿薩德政權,增加伊朗的地區影響力,以箝制阿爾蓋達等極端組織。

2008 年,共和黨的麥凱恩競選總統,2012 年羅姆尼也競選總統,先後聘請布德為顧問。傳統共和黨顯然認同此一軍事擴張政策,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也欣然執行。

這一切顯示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全球軍事外交政策殊途同歸。布德新帝國思想橫跨兩黨,已經成為共識,直到 2016 年杜林普上台。

杜林普無意帶美國軍事擴張,也不想巴基斯坦成為下一個目標。布德認為杜林普打亂了他的戰略,不斷慫恿美國與俄羅斯對抗。但杜林普極不情願,於是爆發出「通俄門」之類的傳言

杜林普的「通俄門」掩蓋著他以素人出任總統、逆美國戰略主流思想移動的新潮流。布德呼籲美國向烏克蘭增加軍事援助,以刺激普京,但杜林普對此也興趣缺缺。

2018 年,布德意興闌珊,成為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後,繼續鼓吹其戰略遠景。

若杜林普只做一任下台,布德的戰略思想使復活起來。這就是拜登聲稱「以俄國為敵人,中國只是對手」的由來。

以此脈絡可見,民主黨的美國軍事外交藍圖,雖然與杜林普迴異,並未放棄建立新帝國的宏大置業。但就四年來中國問題的深化,必然會有所調整。

但現在,極左勢力已經黏上了民主黨這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