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久,各國的錢從何來?

A+A-
11 月 12 日,澳洲與印尼簽署雙邊貸款協議,借出 15 億澳元(約 84 億港元)予印尼作為抗疫援助資金。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截至 11 月 14 日,全球有接近 5,300 萬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超過 130 萬人死亡。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印尼菲律賓的疫情都十分嚴重。抗疫戰背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處理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家 Adam Triggs 就於學術網站「東亞論壇」撰文,分析抗疫戰背後的國際金融動員。

直到 10 月,亞洲一眾發展中國家總共花了 1.8 萬億美元(約 14 萬億港元)於防疫、抗疫和惠民紓困措施。若把政府直接開支、稅務寬免和中央銀行的救濟方案通通加起來,這些國家平均要花費佔全國生產總值約 27% 的資源,所佔比例與亞洲的發達國家相約。然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著一個關鍵性的分野:究竟這筆資金從何而來?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Triggs 指出發達國家主要透過自身的中央銀行和財金部門調撥資源;而發展中國家則倚賴國際融資和雙邊援助,外來資金佔總開支達 49%。因為他們缺乏穩健儲備,金融市場的發展依然在初步階段,稅務制度充滿漏洞,國家發展長期依賴外國貸款以及外商直接投資。

因此,若果沒有穩定而充足的外部資金來源,發展中國家根本無以抵抗武漢肺炎,然而國際社會依然要做很多改善工作,以方便他們盡快取得所需資金。現時,這些發展中的亞洲國家,有近 55% 外來資金來自亞洲開發銀行,20% 來自世界銀行,10% 來自中國牽頭的亞投行(AIIB),8% 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另外有 5% 來自美、日、澳等地的雙邊援助,剩下就是伊斯蘭開發銀行和聯合國。

全球最主要國際金融組織,依然是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正為超過 100 個國家提供金融援助。可是,其援助僅佔亞洲國家海外資金的 8%。因為該組織一直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提供的援助太少,提出的要求卻多多。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該組織就要求一眾亞洲國家大幅削減支出,令危機惡化,因而惡名昭彰。

2010 年,為了減少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依賴,東盟聯同中、日、韓共同制訂了「清邁協議」(Chiang Mai Initiative),當成員國遇上短期資本急劇流動時,互相提供資金援助。可是,即使身為成員國的老撾和緬甸均曾經遇上嚴重金融危機,但協議生效至今 10 年還是不曾啟動過。Triggs 認為這顯示協議根本不能發揮作用。

Triggs 指出,這次金融危機會是對美國的另一個警號,從現在情況來看,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求助於中國主導的亞投行,而非由美國領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要反思如何進行改革,以令更多亞洲發展中國家加入組織,例如印度。最直接的做法,是增加哪些國家的配額。現時各成員國的配額數目,會左右該國的會費、投票權和可接受資金援助的份額。

除了改革國際組織,國與國之間或要強化貨幣互換協議(Swap Lines),即是有需要時,央行之間可以根據協議條款,直接互換並借出貨幣予對方,以最快速度解決燃眉之急。可是,現時亞洲有 55% 的貨幣互換協議,都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其中日本央行就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簽訂了無限額度的貨幣互換協議。Triggs 形容情況就像銀行信貸制度一樣,有能力的人可以借錢謀利,無錢的人卻借不了錢。

Triggs 表示,抗疫戰要成功,發展中國家就要得到國際金融援助。國際組織以及各國政府要痛定思痛,發達國家要合作起來,從多個層面進行改革,為發展中國家脆弱的金融制度提供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