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將於 11 月 3 日舉行,全球屏息靜候這場被喻為歷來最重要的選舉。這次大選結果或會左右中美關係,以及後武漢肺炎的世界格局。拜登和杜林普陣營已各出其謀,進行最後拉票。要勝出選舉,競選資源至關重要,「石英財經網」就分析,要勝出大選,每票究竟要花幾多錢。
在一場選舉中,競選人要發放大量文宣、設計形象、追蹤民意,又要穿州過省舉行大型造勢活動,少不免要動用巨額競選經費。佛羅里達大學政治學家 Suzanne Robbins 就分析指,有錢未必能保證競選成功,但沒錢的話很容易被淘汰。愈早找到「大水喉」,候選人就能愈早建立選戰基礎(campaign infrastructure),訂立明確競選方向。
在美國,金錢政治更顯重要。有研究曾分析 2000 年到 2016 年的眾議院選舉,大部分時候,超過 90% 勝選候選人,同時是選區中競選經費最多的人。只有 2010 年例外,但當年也有 86% 當選人擁有較多經費。石英財經網的文章就指出,美國的選舉屬全球最貴之一,直到 10 月 11 日,亦即近總統大選前一個月,拜登和杜林普均花費了超過 3.5 億美元的選舉開支。
文章嘗試以勝選人的總選舉開支除以得票,計算他們究竟在每一張得票上花了多少錢。這次統計還未計算非個人支出,例如政黨和政治行動委員會名義所作的花費。分析員也沒有用上選舉研究專家會用到的「每票成本指標」(cost-per-vote metric),對於某些游離選票,候選人可能要花更多的資源去爭取。這次分析只是一個簡單的比較。
石英財經網比較了由 1992 年克林頓到 2016 年杜林普,共 7 屆美國總統選舉,並以 2019 年的美元購買力水平作為統計單位。克林頓在 1992 和 1996 年兩次勝選,每票只花 4.4 和 4.3 美元;喬治布殊在 2000 年當選,每票成本微升到 5.5 美元,到他角逐連任,開支就急升到 8 美元;而奧巴馬在 2008 年的選戰,每票成本更高達 13 美元。
奧巴馬在 2012 年爭取連任時,每票成本維持在 12.8 美元的極高水平。根據 ABC 新聞旗下的 FiveThirtyEight 網站,當年奧巴馬於廣告上花費超過 70% 開支,而對手羅姆尼只有 55%。相反,富商出身的杜林普在 2016 年首度參選時,卻能一反過去趨勢,每票成本只有 5.8 美元,接近 2000 年布殊的水平,而且其開支遠低於主要對手希拉莉,後者每票成本高達 9.46 元。
放諸國際,美國的選舉成本屬於高水平。有些國家設有嚴格的選舉開支限制,例如 2019 年加拿大聯邦大選,每個政黨不可以花超過 2,900 萬加元,勝選的自由黨花了約 2,600 萬,僅僅達標,每票成本約 6 美元。在英國和法國,成本限制就更嚴格,英國保守黨在 2019 年每票成本只有 1.5 美元,法國馬克龍 2017 年當選時每票成本更低見 1 美元。令人意外的是,印度選舉為全球最昂貴,勝算印度人民黨每票成本高達 18 美元,主要花在社交媒體、廣告和交通之上,是杜林普在 2016 年時的 3 倍。
石英財經網的分析就提醒,不是選舉開支多就能勝選,因為不是所有選民都會被文宣攻勢動搖,例如有些人對政黨歸屬感就很強,一直支持幾十年。而且,即使選舉開支和勝選機率的關聯很明顯,也不代表兩者存在因果關係,羅格斯大學政治學教授 Richard Lau 就向 FiveThirtyEight 網表示,他估計是貌似會當選的人,更容易吸引到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