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辦報愈發不易,即使沒有政府打壓,也面臨紙媒式微威脅。但當全球報章在武漢肺炎疫情下,為了持續營運而苦苦掙扎,瑞典最大報章「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反而因疫得福。在疫症大流行之始,網上版訂閱人數急增,令該報創下本世紀最佳業績。
總編輯 Peter Wolodarski 向「金融時報」表示,「每日新聞報」今年的營業利潤增加約 50%,達到 1.8 億瑞典克朗(約 1.54 億港元)。「財政上,我們邁向可能是 1990 年代以來最好的一年。若有誰在大流行開始時跟我這樣說,我肯定不相信。」
「每日新聞報」這個逆市奇葩,與全球報業同行形成鮮明對比。過去大半年,各國報章苦於紙本銷量及廣告收入大減,傳統紙媒及新興網媒均要裁減人手。Wolodarski 則將勝仗歸功於數碼化。「如你在這種環境具備良好條件,大流行所做的就只是加速現有趨勢。」
創辦於 1864 年的「每日新聞報」,在營運上未有因循守舊,甚至懂得轉危為機。Wolodarski 決定在疫中多個時期,讓非訂閱戶以電郵地址登記,免費瀏覽網上版,結果 20 萬試閱的人之中,約有 25% 至 30% 最終決定訂閱。雖然廣告收入減少 2 至 3 成,數碼收益卻較今年較早時期增約一半。
今年為止,該報的紙本訂戶下跌 6% 至 14.4 萬,網上訂閱量卻增加 5 分 1,達到 20.8 萬。Wolodarski 認為:「做普通報章的挑戰之一,是要吸引大量讀者。若門檻太高、付費牆太強,會把很多人拒之門外,所以我們有很多免費試閱。」他更表示:
一場危機之中,我們的使命是盡可能觸及最多人。要讓人們加入訂閱行列,你得讓他們先試試看。
有別於在 90 年代,該報有 5 分 4 的收入均來自廣告,現時多達 13 億瑞典克朗的收入,乃是來自訂閱。今年的營業利益率,則預期約有 13%。Wolodarski 憶述,5 年前與風險投資家 Michael Moritz 會面時,對方的一席話令該報得到轉機,成就今日的佳績。
當時 Moritz 直言:「我能聽到你在垂死掙扎。」他又建議報章與瑞典新創公司 Klarna 合作,讓人更易利用電子付款方式訂閱。Wolodarski 直言,Klarna 的「無摩擦付款」方法「對我們的大幅增長尤其重要」,現時單是網上訂閱,就貢獻 2 億瑞典克朗(約 1.71 億港元)的收入。
兩年前,「每日新聞報」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開設分局後,記者數目至今多了 10%,大約共有 250 人。如今雖然削減了部分開銷,但網上訂戶增加,促使該報再添人手,計劃新聘 10 名全職記者,以應付編採重點從斯德哥爾摩改為相對全國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