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致力「打造」農村新貌,拆除不少農民的舊居,再興建不合農村生活、昂貴的居所。假如農村加上少數民族,政府又有甚麼脫貧新招?美聯社報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近日便有彝族村民,在這場反貧困鬥爭中從山區村莊遷出,搬進漢化城鎮生活。
涼山彝族自治州內的城北感恩社區近日方才完成建設,新住客多達 6,600 人,他們來自省內 38 個彝族山村。原本在山地耕作的彝族農民,部分人獲分配到一個蘋果園工作。雖然他們在家講母語彝語,但孩子們已開始到當地漢語幼兒園學習。Ashibusha 今年 26 歲,育有 3 名子女。她的新居客廳,除了掛上國家領袖的肖像,椅子上還貼著「政府贈送」標示。
據報,這項計劃只是過去 40 年以來數百個同類計劃之一,目的是要將中國東部的繁榮模式傳播至農村及西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所所長汪三桂指,鑑於一些山區及其他地區位置太偏僻,大規模的搬遷計劃仍在進行,「如果不搬遷,就不能解決絕對貧困的問題」。報道則稱,中共連根拔起、徹底整改社區的脫貧方式,引起一些少數民族不滿。他們擔心中共是要消除他們的文化,試圖令少數民族接受漢族的生活方式。
在新建成的感恩社區,當地政府共斥資 4.2 億元人民幣,建造了 25 座外貌相同的白色公寓,共計 1,440 所房屋;還有診所、幼稚園及老人中心。除了感恩社區,當地官員又邀請記者到訪附近許家山等地四個村莊。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指:「迄今為止,全國最貧困的地區,包括四川在內,政府已花費 800 億元人民幣安置 140 萬人。」
街上,有工匠出售漢族遊客喜愛的民族銀飾、彩繪牛頭及傳統服裝。有彝族婦女正接訓練成為保姆,報道指出,中國城市人口極需要保姆這一職業。有官員聲言,在政策下,許家山一個村子的家庭年收入,從 2014 年的 1,750 元人民幣,增至現時 11,000 元人民幣。但報道質疑,政府的發展倡議,可能導致政治緊張。因為許多計劃,例如鼓勵游牧民族定居,或稀釋當地民眾人數,均會加強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林書成承認,他們的扶貧計劃並非純粹出於經濟考慮。他指,當局「正與傳統陋習鬥爭」,例如奢侈嫁妝、葬禮上宰殺太多動物且不合衛生條件的問題。彝族語言又是否「陋習」?彭清華便稱,他們正在學校推行雙語教育,政府又對彝語報紙、電視節目提供支持,以保護彝族語言,「保護並促進彝語學習、使用和發展」。
過去 30 多年一直研究涼山彝族的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 Stevan Harrell 認為,中共或許會同意推廣彝族文化。他指:「當地與西藏或新疆不同,涼山州沒有『分裂主義』。因此,將彝語作為教育語言是安全的。人們正指控政府嚴厲打壓維吾爾及藏語,(對彝語)這樣做能為政府加些分。」儘管如此,彝族人在新地方亦有一些規則需要遵守,比方說,路邊的標語正呼籲人們要說普通話,諸如「幼稚園說普通話」、「說一口普通話,方便大家」和「人人都說普通話,到處綻放文明之花」等等,建築物則以壁畫描繪彝族與漢族人融洽相處的場面。
曾幾何時,內蒙古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近日卻傳出改變教育語言政策、爆發衝突的新聞。涼山彝族會否如 Harrell 所言,順利保留民族語言,抑或假以時日可能生變,暫時亦難以判斷。但就美聯社記者的採訪所見,感恩社區的居民似乎正享受生活水平提高的日子。83 歲的王德英(Wang Deying,音譯)便說:「現在想吃甚麼都能吃到,連豬也可以吃上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