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 Lee:投資英國樓前,必須釐清的概念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英揆約翰遜提出以「Build, Build, Build」為口號的振興經濟計劃,將 120 億英鎊投放到房地產建設,刺激市場;財政大臣辛偉誠(Rishi Sunak)旋即接力,於 7 月 8 日的議會中,公佈英格蘭和北愛爾蘭所有少於 50 萬英鎊的房產物業,均可享有印花稅減免,也就是印花稅務假期(Stamp Duty Holiday),為期六個月。

英國利好消息不斷,加上放寬 BNO 政策一出,移民英國、購買英國物業馬上成為香港熱話,投資者們磨拳擦掌。然而,同樣是買樓,不少香港人對英國樓宇買賣的概念卻頗為陌生,最好先搞清楚,方是投資上策。

英國並沒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土地並非全由國家擁有,普通市民購買長達 999 年的永久土地產權(Freehold)非天方夜譚,買家將接近永遠擁有該土地及建築物的業權,福及數十代,也不用像香港般繳交地租或者物業管理費;此外,有年期限制的土地租借權(Leasehold)也很常見,就是購買房產的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英國大部分居民都屬於後者。

香港樓價動輒過百萬,5、600 萬的樓甚至被地產舖標榜為「窮人恩物」,英國地大,房地產市場價格相對合理實惠。英國房價在過去十年間平均只上升 33.7%,當然倫敦這個國際級數的城市,樓價升幅會比其他城市高,平均升幅高達 72%,租賃需求極高,租金收益率卻往往較低。加上,今年年頭英國正式脫歐,Brexit 效應導致英鎊疲弱,港元走強,相較之下,英國物業自然較為便宜。

投資者常有問到,是否需要親身到英國才可以購買物業,在科技發達的 21 世紀,買家完全無須踏足英國,就可以買賣物業,如果藝高人膽大,甚至無須使用房產中介,都可以自主去尋找賣家,直接洽談交易。英國物業價格比較一致,不少房產都會提供同一價格,與香港各大地產代理公司的慣性略有不同。甚至有些資深投資者,更會買入公寓或房子,來個大改造,轉化為商業樓宇、BnB、服務式住宅等,變化萬千,投資英國前,不妨多了解。

此外,如果不放心的話,亦有人會選擇找 Property Sourcing Agent,他們具備當地知識,了解正在建設或規劃中的投資項目、翻新工程,更為了解房價升值潛力。

話說回頭,無論是移民或是投資,香港與英國兩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異,無論是手持 BNO 打算舉家移民,或者純粹打算配置資產的海外投資,最後了解清楚,多讀文章,才不會焦頭爛額。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Irene Lee,兩女之母,曾於藍籌製藥公司任職高層,帶領在歐洲及美國頂尖醫生團隊,從事醫學研究,致力解決腦癌、乳癌,前列腺癌及罕見貧血病等疾病。第一位女兒出世後,開始醉心於教育及創業,在英國及香港均有不同業務。在過去十年,協助逾千位學生入讀英國公立及私立學校,同時亦為投資者物色合適物業,讓他們輕鬆做到海外投資,創造租金被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