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很多人為了逃避中國大陸的戰火和政治亂局,而走難到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他們到埗後落地生根,香港也慢慢發展成國際大都會。可是,面對六七暴動以及 80 年代中英談判,政局不安,在 60 至 70 年代、80 至 90年代,香港先後出現移民潮。移居海外的港人及其後代,有些成為了出類拔萃的人才,例如愛爾蘭的都柏林市長朱希素(Hazel Chu,音譯)。
根據「南華早報」報道,朱市長雙親都是新界人,爸爸來自接近沙頭角鹿頸的雞谷樹下,母親則來自沙田小瀝源。兩人都生活清貧,由於雞谷樹下位置偏遠,朱爸爸年輕時很難找到工作;朱媽媽年紀小小,就要在放學後到市集賣花幫補家計。朱爸爸的親戚多數移民去英國,但他有朋友在都柏林,於是選擇了當地;朱媽媽的哥哥則在愛爾蘭定居,並鼓勵她來都柏林。
朱爸爸在一間餐廳當搬運工,在那裡與朱媽媽相遇,並誕下朱希素。兩人賣過炸魚薯條,到後來則經營中餐館。可是,之後兩人離婚,朱爸爸回到新界,朱媽媽就含辛茹苦照顧希素和她的哥哥。希素年輕時已經在餐廳幫忙,做過洗碗、侍應、幫廚。她們和姨媽一家同居,9 個人住 3 間睡房。年少的經歷,令朱希素努力讀書,考進當地名校都柏林大學,讀政治及歷史學,在學時活躍於辯論比賽,亦是哲學學會的要員。
後來,朱媽媽熬出頭來,發展出 4 間餐廳、擁有超過 100 名員工。而朱希素自己就考進金斯因斯法學院(King’s Inns),成為當地首位獲授予出庭律師資格的華人。她後來投身非牟利組織,曾在悉尼、香港和貴林工作。到 2014 年,朱希素才投身政界,成為左翼政黨「綠黨」成員,並幫其男友,後來的丈夫科斯特洛(Patrick Costello)助選。她在彭布羅克區(Pembroke)地方選舉以高票當選,獲得超過 4,000 張第一選擇票。同年更被推舉為綠黨主席。
都柏林的市長由市議員推選產生。由於得到愛爾蘭共和黨、工黨等主要政黨支持,朱希素最終以 43 對 9 票,在今年 6 月獲選為第 352 屆都柏林市長,她是愛爾蘭歷來第 9 名女性,以及首名非白人市長;更是歐洲各國中,首名華人在國家首都當上市長。她的一大任務是對抗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並指成為非種族主義者(non-racist)並不足夠,還要成為反種族主義者(anti-racist)。
即使在都柏林出生和成長,朱希素仍然帶有濃厚的香港色彩。她能說流利廣東話,而且從 15 歲起,每年都會隨母親回港探望婆婆和一眾親友。去年 9 月她在推特就重申「 雙親來自香港不是中國」。到 11 月,香港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勝,投票率高達 71%,朱希素也在推特送上恭賀,形容是大力打了政府的屁股(spanking),並以愛爾蘭語「Gwan」(英文:Go On)為港人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