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動力要來真的嗎

A+A-
現代汽車在 2020 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展示無人駕駛概念車 M Vision S 及氫燃料電池系統。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過去半世紀,至少有兩段時期,氫被熱切期盼成為石油的替代品。第一次是在 19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以及在 1990 年代,當氣候變化開始引起政治關注,人們渴望用氫代替化石燃料,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實現。據「經濟學人」分析,在多次期望落空之後,這次氫能源或終於能修成正果,填補潔淨能源的空間。

氫能源之所以未能普及,當中有許多原因。首先,要替換現時以化石燃料為主的基礎設施,是項艱鉅工作。第二,氫本身也有缺點 —— 在相同體積中,氫所存儲的能量比化石燃料儲存的少。更棘手的是,氫不像化石燃料般能透過開採取得,而是要經過複雜的工序。

目前最常見的方法是「蒸汽重整(steam reforming)」,使用催化劑將氫從天然氣和蒸汽中分離,但其原材料亦是來自化石燃料。如要達至減低碳放,便要有後續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技術和工序。另一種方法,是將電解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然而,轉換能量的過程很難完全做到「左手交右手」,當中會有能量損耗。既然用電換氫要有所折兵,為何不簡單地以電來作為最終能源?

但氫能源陣營的支持者相信,有關電解技術和設備很快可以降低成本,以至足以勝任這項工作。另外,氫的能源密度高於電池,對於長途旅程來說尤為吸引,因為氫有更高能源密度,用於貨車上,便能夠騰出更多空間載貨。

氫氣也可代替天然氣提供熱力,而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能利用現有運輸天然氣管道的基礎設施,澳洲、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便正在嘗試此方案。英國國家電網的工程師 Antony Green 說:「我們已經有一個至少能再用 75 年的燃氣網。如果可以的話,為甚麼不利用它呢?」5 月,多間德國管道營運商宣佈:在 2030 年前,將以天然氣管道為基礎,建設 1,200 公里的氫電網,耗資 6.6 億歐元。

另一個建議,是把氫用作儲存能源。例如在應用風能和太陽能時,需要匹配電力供應和需求。若能將盈餘的能量儲存起來,在有需要時釋放出來,便能解決日常的供需問題。其中的可能方法是先製造出氫,並像處理天然氣一樣,將其保存在地下洞穴。此舉能夠大幅增加儲存容量,或足以應付日常波動,甚或季節性波動。

目前,每年約有 7,000 萬噸氫氣經由蒸汽重整產生。但每生產 1 噸氫氣,就會排放 7 噸二氧化碳,環保主義者稱之為「灰氫」。若二氧化碳能被捕獲並儲存,則為較潔淨的「藍氫」。7 月 1日,挪威能源公司 Equinor 公佈將在英格蘭北部建造大型藍氫工廠。日本則更雄心勃勃,指望藍氫能成為未來的動力來源,當局設想從澳洲的褐煤礦床,開採天然氣以生產氫氣,並將副產物二氧化碳埋在當地,然後像現時運送液化天然氣的油輪一樣,經太平洋將氫氣運送回國。

可是,捕獲二氧化碳的過程中,始終會有氣體逃逸。因此,最理想是利用再生能源,生產出環保的「綠色」電解氫。雖然綠氫的價格為每公斤 2.5 至 5 美元或以上,比藍氫更貴,但隨著製造藍氫和綠氫的技術不斷提升,成本有可能進一步下降。此外,太陽能和風能價格亦持續下跌,例如在過去10 年,太陽能的成本下降了 85%,有利於綠氫生產。隨著各國政府和公司對氫的興趣增加,國際能源署在去年中的展望報告表示,即使氫能源在過去未能成功推行,但「這次將會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