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曾經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

A+A-
2019 年 2 月末,呼和浩特學生高舉國旗,唱「我和我的祖國」一曲來祝賀新學期開始。 圖片來源:路透社

8 月 23 日,中國境內唯一蒙古語社交平台「Bainu」遭到當局封鎖;8 月 26 日,內蒙古教育廳正式宣佈,規定本來用民族語言授課的學校,新學年起都要轉用全國通用的漢語教材。一連串事件觸發內蒙古大規模示威,家長學生發動「拒絕返校」運動,據指有蒙古學生更跳樓輕生。過去二十多年,內蒙古一直被視為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甚少出現大型種族衝突,外界都關注現時情況會否逆轉。

內蒙古自治區早在 1947 年成立,歷史比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要久遠,當時中共還未統一全國,內蒙是解放區的一部分。直到 2017 年,當地經濟規模達 1.8 萬億人民幣,面積佔全國領土 12%,但人口只有 2,500 萬,其中蒙古族只剩下 460 萬。內蒙古建立早期,因其複雜的民族結構,中共名義上賦予內蒙很大的自主權,體現於教育、語言和文化上。內蒙古的自治區受到中國憲法和「1984 年民族區域自治法」所保障。

2017 年,亦即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70 年,「經濟學人」雜誌出版專題文章,形容內蒙成為了中共「同化政策的模範」(model of assimilation)。中共長久而來,都因少數民族問題大為頭痛,建國早期要設法收復雲南和西藏;到今天,中國仍然要以高壓措施,鎮壓西藏新疆的分離主義運動。直到 90 年代,內蒙古仍時有民族衝突,部分因為漢族人採礦破壞草原,欺壓牧民,背後也涉及民族認同問題,1992 年有知識分子成立「南蒙古民主聯盟」,反對漢人的殖民統治。

近二十多年,內蒙古的局勢大致平靜。「經濟學人」分析指,內蒙古之所以能政局平穩,有其歷史因素。13 世紀,蒙古族領袖忽必烈在中國建立了在地化政權,令不少蒙古人漢化,兩族交流頻繁。加上早在清朝,政府已把大量漢人遷移到內蒙地區,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蒙古人已經是內蒙古的少數民族。60、70 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內蒙古有超過 10 萬人喪生,當中多為藏傳佛教徒,很多佛教建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本地文化殆盡。

多年來,中共積極在內蒙古推行漢語教學。現時,當地蒙古人大多操流利漢語,懂得蒙古語的年輕人反而更少。在 2005 到 2015 年,使用蒙古語授課的中小學,長期只佔當地 10 至 13%。香港大學政治學副教授韓恩澤是中國少數民族議題的專家,他向「經濟學人」表示,內蒙的蒙古人外型與漢族人相似,常常和漢族人通婚,年輕人也願意到其他省市工作。

不少分析指出,中共對內蒙的經濟優惠措施,是同化政策奏效的主因。中共在內蒙古大興土木,又積極開拓煤礦資源。2017 年,內蒙古人均 GDP 達到 1 萬美元,可是鄰近的同族親戚蒙古國就只有 4,000 美元。強烈對比,令當地人順服於中共管治之下。可是,當年的分析已經指出,中共的同化政策或難以延續下去。即使內蒙古變得繁榮,經濟利益主要都是流向漢人企業,在城市的漢族人,收入是蒙古牧民兩倍有多。很多蒙古人感到被歧視,被主流社會所排斥。

在 2011 年 5 月,民怨就一度爆發,一名西烏旗牧民莫日根被運煤車輾死,引發鄉民示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指,高鋒期有約 2,000 名學生前往錫林浩特市抗議「惡吏奸商」,要求當局尊重蒙古牧民的權利和尊嚴,規模是 20 年來最大。不過事件得以和平解決,漢人主犯事後被處決,最終沒有演化成大型的民族衝突。

隨著科技發達,近十年出現很多蒙古語應用程式,促進外內蒙古人的交流,令年輕蒙古族人對自己民族根源多了一份好奇心,蒙古人身份認同自然有復僻的趨勢。中共查封蒙古語社交平台「Bainu」之前,該平台有多達 40 萬用戶。除了 Bainu,近年也多了一些語文軟件,教授當地人蒙古語;呼和浩特的餐廳也宣傳蒙古國的歌手和廚師。這次中共修改語文政策,就再次引爆當地民怨,和喚起一度失落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