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研究顯示,人們傾向聆聽與自己情緒、想法相符的樂曲。那麼一個國家的音樂品味,又能否反映社會狀況?新加坡一個研究顯示,全國失業率可預測當地流行音樂歌詞的負面情緒,反映音樂有助估算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有趣的是,歌詞中的失業滋味往往是憤怒,而非焦慮或憂傷。
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文字分析程式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爬梳 1980 到 2017 年美國和德國的 10 大流行歌曲,無詞的歌則被篩走。整理出來的 370 份、近 15 萬字的美國歌詞,以及 366 份、約 12 萬字的德國歌詞,便以程式按憤怒、哀傷和焦慮這 3 類情緒作評估。研究員亦觀察表示每種情感的單詞頻率,與歌曲推出時該國失業率的關係。
剛開始,團隊發現失業率與歌詞的負面情感內容,似乎並無明顯聯繫。但當加入影響個人經濟前景的其他因素,尤其是與通脤相關的那些,例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樓價、人口密度等,便見失業率乃美國歌詞中憤怒情緒的「重要預測指標」,德國歌詞亦有類似情況。
對於這個現象,研究作者有兩個理論。第一個理論是,社經因素能影響民眾的情緒狀態,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行為。高失業率可滋生壓力和憤怒,消費者偏好反映這些心態的歌,令歌登上排行榜。另一個理論則是,音樂人及創作人亦受社經因素影響,把自身的壓力和怒氣宣洩在作品上。
耐人尋味的是,哀傷和焦慮似乎並沒隨著就業率起落而變化。失業難免令人徬徨,為何這些情緒並沒在歌詞明顯流露?研究如此解釋:「這與初步資料搜集一致,表明失業會導致各種情感反應。但當困境是由外部原因造成,憤怒就成了主要的情緒反應。」
惟研究的最大限制,在於團隊只作文字分析,可以改變情感信息傳達的樂曲,卻被忽略了。再者,是次研究只涵蓋兩個西方國家,其他文化之下會否出現同樣反應,仍為未知之數。未來,研究作者計劃把流行曲的旋律納入研究範圍,以更好評估歌曲的情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