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爆發之初,一些科學家就已經期望夏季的天氣條件,會有助遏制病毒的傳播,因為陽光可使病毒在物體表面和空氣失去活力。另有研究發現,在溫暖的天氣下,病毒的降解速度比寒冷時快。然而,香港近日確診病例又再激增,美國更創下單日新感染病例的紀錄。為何夏季的陽光與熱力未如所想般擊退疫情?
「華爾街日報」報道,據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專家解釋,這有 3 個可能原因:人口的免疫水平、病毒的傳播方式及人們的行為模式。
首先,人口中對武漢肺炎的免疫力仍然很低,病毒還有許多機會遊走傳播。一項於 5 月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模型,分析季節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武漢肺炎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方式。該研究並非基於 SARS-CoV-2(武漢肺炎病毒)的有限數據來運行模擬,而是研究其他長期傳播的病毒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的表現,包括已知會引起普通感冒的兩種冠狀病毒。
在多種情況下運行模型後,研究人員發現,唯有當大部分人口對該病毒具有免疫能力,氣候季節變化才會成為限制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在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缺乏群體免疫力的影響,遠比氣候作用為大。
其次是夏季太陽雖猛,但室內或缺乏陽光。許多研究人員表示,新的冠狀病毒還可以通過煙霧(Aerosol)或微小的液滴傳播。這些小液滴在空氣中的漂浮時間比大液滴更長,也可以直接吸入。儘管至少一項研究發現,陽光可令空氣中的病毒減低活力,但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最有可能讓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傳播,這些地方卻通常沒太多陽光。
而最重要的因素,也許是「人定勝天」:人類的行為比氣候影響要大。長時間的近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均最有利這種病毒傳播,特別是在人群密集的場合、通風不良的地方,以及人們大聲說話甚至唱歌的地方。公共衛生專家表示,人們應該避免在擁擠的室內酒吧和餐廳等地方逗留,並要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及勤洗手。
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管 Tom Frieden 表示:「即使有季節性影響,也要視乎我們有否掌控能造成更廣泛影響的因素 —— 例如有否戴好口罩遮蓋面部。」其他重要的抗疫工作亦不可少,如在解除封鎖後,需監察新感染和住院的人數,以決定哪些企業可以保持開放,哪些要暫時停業。Frieden 說:「我們的行為,決定了病毒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