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中越戰爭:中共送給美國的投名狀?

A+A-
1979 年 1 月,鄧小平到訪華盛頓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會面。 圖片來源:Gilbert UZAN/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經歷貿易戰和武漢肺炎危機,中美關係無疑已陷入冰點。兩國在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至今 41 年,中間經歷了很長的蜜月期,為中國改革開放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而西方資金大舉流入,也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蹟。但在中美建交僅一個月後,就發生了一件插曲:中越戰爭。而出兵前,鄧小平更曾請示美國總統卡特。

70 年代時,正值中蘇交惡,亞洲的共產陣營分裂,越共剛剛在 1975 年成功統一南北越,立場親蘇聯;其鄰國柬埔寨則為「紅色高棉」時期,立場親中。中蘇角力蔓延到東南亞,越南以柬埔寨屢屢入侵國土和在柬越人被屠殺為名,於 1978 年 12 月總動員進攻柬埔寨,並在 1979 年 1 月 7 日攻克首都金邊,成立親蘇政權。同年的中越戰爭,則於 2 月 17 日爆發,中國又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中央軍委下達戰略展開命令,指出兵越南是「為了支援柬埔寨人民反對越南侵略擴張的正義鬥爭,打擊越南的反動氣焰,牽制越南侵略行動,爭取我國邊境的和平穩定」。

中方發兵 20 萬人,希望速戰速決,而事實上,戰爭僅維持不足一個月,中國便已撤軍,可是結果還是死傷慘重,「時代雜誌」估計中國犧牲約 2 萬名士兵,遠高於官方數字;而越南一方也死傷枕藉,除了士兵之外,還有大量平民傷亡,數字難以估計。1979 年中越戰爭後,兩國持續爆發軍事衝突,歷時十年,史稱「兩山輪戰」,最後中共佔領了老山和者陰山地區。「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訪問顯示,很多越南人至今未忘國仇家恨,依然視中國為民族大敵。

分析中越戰爭時,不少人都集中討論中蘇之間的互動,軍事專家張曉明的著作 Deng Xiaoping’s Long War 就提到,鄧小平很憂慮蘇越同盟,甚至覺得蘇聯軍備持續擴張,會在 1985 年前後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而蘇聯和越南可能聯手南北夾擊中國。於是他認為必須先採取行動,以軍事行動重創越南,拖垮蘇越同盟。

可是,中美互動的影響卻經常被忽略。張曉明教授接受 BBC 訪問時提到:「鄧小平認為與西方結盟、反對蘇聯的擴張,會證明中國的價值,而西方將以資金和技術幫助中國進行經濟改革作為回報。」向西方表達誠意,是改革開放的重要一步。

近年,愈來愈多人表示,美國在背後參與了中越戰爭。「時代雜誌」文章指出,早在 1979 年 1 月,鄧小平到訪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卡特會面時,曾就在越華僑被驅逐及柬埔寨問題表示其出兵越南的意圖。「外交家雜誌」的文章披露,美國表面上雖反對中國的行動,卡特也曾寫信勸告鄧小平撤軍,另一方面卻向中共提供衛星資訊,透露蘇聯軍隊在中蘇邊境的一舉一動。鄧小平就在內部會議講過,因為美國的情報指蘇軍未作好準備,他才放心攻打越南。而據報鄧小平離開華盛頓時,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Brzeziński)親自到停機坪道別,以示支持;在中越戰爭期間,布熱津斯基每天也會和中國駐美大使柴澤民見面,以提供軍事情報。

張曉明教授指出,中越戰爭的客觀效果,是讓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美國不再視中國為威脅,於是在金融和技術方面,加強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支持,開拓了中國的盛世,美國也得以集中所有資源擊敗蘇聯,成為後冷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