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清算美國飲食媒體 —— Cancel culture 是答案?

A+A-
Bon Appétit 主編 Adam Rapoport 被翻出照片前,其 YouTube 頻道大受歡迎,亦充滿正面評價。 圖片來源:Bon Appétit/YouTube

過去一星期,飲食媒體 Bon Appétit(BA)由網絡甜心變成過街老鼠,口誅筆伐,漣漪效應,連帶整個美國媒體都翻舊帳,大清算,這會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審查嗎?又是好是壞?網民選邊站,想將有機會犯上種族歧視的(白)人都砍掉,這種 Cancel culture 是伸張正義還是霸淩?

事情開初是主編 Adam Rapoport 被翻出一張照片 —— 2013 年的萬聖節,太太 post 了和他的合照,Caption 這樣寫:

#TBT me and my papi, #boricua

Adam Rapoport 妻子的個人 instagram 截圖。

Boricua 是波多黎各人的自稱,雖然 Adam Rapoport 否認有將臉部塗黑,但光是這身像南美潮人的打扮和 Caption 已干犯了扮有色人種(Brown-face 或 Black-face)的罪名,而這罪名並不輕。快說一下歷史:中世紀歐洲、19 世紀美國的表演中,白人會把臉塗黑,通常扮演不討好、或野蠻、或嘲諷黑人定型的角色,直到 50 年前,娛藝界還會有這種 “just harmless fun” 的玩笑。而近年黑人的平權運動,已將此舉列為歧視,好多人都知道這是禁忌了,主編何以如此失策呢?

一日之間,他被拉下馬,丟了工作,所有同事均與他割席,包括 BA 的 YouTube 台柱編輯,全都發聲明說總編的行為嘔心,絕不代表公司和自己的文化。Adam 的聲明雖說自己當年的照片內容絕不正確,但無論他說甚麼都沒用了,網民還是要聲討到他把 IG 帳戶刪掉。

同日還有另一炸彈,孟加拉裔的 BA 編輯 Sohla 在 IG Story 上罵主編和雜誌:「我擁有 15 年經驗,但在廚房的,大部分都是輔助經驗比我少的白人編輯;我年薪僅 5 萬美金,出鏡沒有額外補錢,白人編輯卻能收出鏡費,他們叫我出鏡僅為了讓門面看來更種族多元化。」牽一髮動全身,Sohla 在 Bon Appétit 的 YouTube 片子不多,但其在網絡上的正評和 Fans 很多,現在更添上了薪資待遇受害人之名,令所有人都聲討 BA,揭發雜誌和總公司 Condé Nast 潛在的「毒文化」:

  • 剝削有色人種待遇:Adam Rapoport 的黑人助理雖學歷和資歷滿滿,但多年不得晉升。
  • 以白人為中心,並用有色人種陪襯:看看 Bon Appétit 的 YouTube,台柱 Claire、Brad、Molly 都是白人,在紐約找一位能上鏡的黑人有這麼難嗎?
  • 制度由白人直男掌權:影片總監 Matt Duckor 是其中的戰靶,事情發生後,他馬上給 Sohla 加薪 2 萬美元,但被罵加得太遲太少,惺惺作態。
  • 有作者說 BA 不肯收關於少數或有色族裔食物故事的稿件。
  • 前 BA 攝影師 Alex Lau 說離開是因為很厭倦 White girl’s food,他們專喜歡挪用亞洲、南美的食物概念,變做自己的東西而不給 Credit,例如麻婆豆腐 Superfood wrap,味噌雞肉沙律之類

旁人如我,看過後都要反省日常看似無問題的事情,是否隱藏了 Cultural appropriation。

白人編輯們不沉默,發聲明,說很後悔自己在這毒文化中得益,雖然不知全情,但對問題責無旁貸,決定站在 BIPOC 同事的一邊(BIPOC 代表 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ur),不會出現在任何 Bon Appétit 影片,直到所有 BIPOC 獲得公平待遇。但網民還不收貨,有人批評他們虛假,要他們「做嘢」,不要齋講;有人鬧他們製造毒文化,要他們辭職;有人繼續翻舊帳,白人男士編輯 Alex Delany 被挖出一張十年前在 Tumblr 的相,是他為朋友搬來南部而製作的蛋糕,圖案是美利堅聯盟國國旗,被罵種族歧視;另一條片中,他說一堆木枝像一堆 Faggot(類似死 Gay 佬或乸型的貶意),又被 LGBT 罵個狗血淋頭。

看看網民 Comment,簡直想將所有 BA 的白人全拉下來,至死方休。被要求改革後,BA 雖然說好,又出聲明,但說甚麼都不對,網民根本想將其置諸死地。但明明 BA 的版面在上星期仍充滿正評,雖然說有 like 有 dislike,但出得嚟行,預咗。不過這種要見到你人仰馬翻消失於天地間的網民文化,是病態,睇人仆街最開心,但有無人記得,人地都係打份工?如何叫一位編輯在 24 小時內改變一個媒體王國?惡毒的留言只需要一秒,又無成本,網民發洩、謾罵,想得到甚麼結果?消滅時間?還是消滅這一秒,Cancel 不想看到的事情?訴諸「網絡羞辱」(Online shaming)以達到「封殺文化」(Cancel Culture),就是 2020 年的主流,誰掌控了網絡言論,誰就掌控道德。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高峰會上發表對「封殺文化」的看法:

That is not activism, that is not bringing about change.

得個講字的網絡羞辱文化,除了逼人刪除帳戶、表演道歉,還帶來甚麼改變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伸張正義和網絡霸淩的界線在哪裡,何以「雙層公寓」的木村花會因為網民負評而輕生?「唓,講下啫,唔洗死呀?」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網絡言論而負責,很多生命卻因此改變。我認識好一些人,在真實生活中對話正常,人很好;但在網上,無論匿名與否,都完全變了一個人,對別人的死活完全麻木。想著想著,我每天都想把所有社交媒體刪掉。

有興趣,可以看看 Jon Ronson 的「鄉民公審︰ 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凌?」(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或許能得到更多啟發。下次在寫任何 Comment 前,先停一秒,想一想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