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幽默:諧趣劇的意義

A+A-
BBC 喜劇「首相你想點」,就不斷開英國政府的玩笑;圖為劇照。

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違規,港台於 5 月 19 日向警隊道歉,並一度決定本季後暫停播放。員工工會與廣播處長梁家榮商討後,成功爭取保留節目,但主持人吳志森對於能否保持創作自主感悲觀。「頭條新聞」於 1989 年 4 月首播,承襲英式諧趣劇的傳統,一直嬉笑怒罵,諷刺時弊,至今三十餘年。港英的典雅遺風,還剩下多少?

英式幽默源遠流長,難以考究起源,聖諾伯特學院文學教授 Edward Risden指出,早在公元 8 世紀,古英國文學鉅著「貝奧武夫」(Beowulf)就已經用上大量反諷和文字遊戲。Risden 專注研究英雄式幽默(Heroic Humor)的作用,認為歡笑喜樂讓人感覺是自身生命的主人。到中世紀時,被認為英國詩歌之父的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也在作品中應用大量的幽默技巧。

邊山大學歷史學家 Bob Nicholson指出,到了維多利亞年代,幽默諧趣已經是英國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環。當時有講法指,歡樂(Cheerfulness)是一種基督價值,人們若果重視身心健康,就應該定期保持歡鬧的心情。在二戰期間,歐洲戰雲密佈,英國政府為激勵全國士氣,製作了一系列宣傳海報,最出名固然是「保持冷靜,繼續前進」,但還有一款是「你的勇氣、你的歡樂、你的決心將為我們帶來勝利」(Your Courage, Your Cheerfulness, Your Resolution Will Bring Us Victory),在這句說話裡頭,歡樂和勇氣、決心並列,都是人性光輝的象徵,是與恐怖極權相對的價值。

英國的公營廣播事業,更以諧趣劇傳統而聞名於世。英國廣播公司(BBC)是世界第一家國營廣播機構,於 1927 年改組而成,肩負起推廣教育、鼓勵創意、促進公民社會發展、向國際社會推廣英國文化等任務。到 60 年代,時任 BBC 總裁 Hugh Greene 推動一系列改革,包括引入諧趣劇元素以振興收視。BBC 亦推出多部傑作,例如 1965 年到 1975 年的 Till Death Us Do Part 和 1968 到 1977 年的 Dad’s Army,均被英國電影協會評為最傑出的 100 大電視視目之一。

而 1980 年代的政治喜劇「首相你想點」(Yes Minister),以一位英國政府內閣大臣的故事,論盡當時英國政壇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連香港明珠台和大陸的中央電視台都曾轉播。「首相你想點」創作了不少金句,至今依然被奉為經典,例如「公務員工作三原則:愈拖延愈高效,愈花錢愈便宜,愈秘密愈民主」。「鐵娘子」戴卓爾夫人不單不介意 BBC 開英國政府的玩笑,她自己亦是「首相你想點」的超級擁躉。據指製作團隊更與戴卓爾夫人作私人面談,以獲得創作靈感。前首相貝理雅也曾提及,「首相你想點」的主角 Jim Hacker,令他頗有共鳴。

對於真正的民主領袖而言,幽默諷刺無傷大雅,向諧趣劇致敬,也能展現包容胸襟和對言論自由的珍視。塞爾維亞的社運家 Srdja Popovic 在「外交政策」撰文提到獨裁者最不喜歡笑話,因為獨裁者只能訴諸恐懼以統治人民,而幽默諷刺能打破恐懼、展現勇氣,戳破獨裁者莊嚴的形象,讓他們顯得滑稽。Popovic 認為,政權不想人發笑,就更應該盡情嘲弄他們,皆因幽默,是無權者的一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