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重回正常,卻感到無比焦慮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疫情開始緩和,各地的人陸續再度外出,但疫症引發的各種焦慮不安,能否就此散去?英國自 3 月下旬開始,已實施 8 星期居家令,最近政府宣佈放寬限制,逐步讓國民重回正常生活,有些人對重獲自由感到興奮,但亦有人為此惆悵

能逐步重回生活正軌或算是好消息,但身心卻未必能輕易恢復正常。尤其此世紀大疫症於英國至少奪去 35,000 人生命,數百萬人陷入失業或無薪假的困境,全國又步入衰退,種種都為人帶來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年青插畫家 Rebecca Hendin 直言:「即使解除限制,我也會繼續留在家中。平日我已經對衛生及健康風險感到不安,冠狀病毒使我更加焦慮。因此在疫情完結前,我都會盡量待在室內,就算需要很長的時間。」Hendin 的想法並不獨特,英國民調機構易普索莫里(Ipsos Mori)發現,有 60% 英國人對於解封後去酒吧、餐廳、音樂會、體育賽事或乘搭交通工具感到不自在;也只得不足一半上班族安心重返工作。

人們抗拒出門,皆因出外時會面臨很多誘發焦慮的情景,例如有人沒戴口罩、街上熙來攘往等等。而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更要擔心車上擁擠,難以保持社交距離。數碼顧問 Marcio Delgado 說:「在倫敦乘車令我極不自在。雖然我不能永遠在家工作,但要穿梭首都,參加客戶會議,都令我擔心會白費自我隔離兩個月的成效。」

即使政府指出,已經能安全在外活動,但仍不能說服 Hendin:「這只適用於所有人都極守規矩的情況。我不能承受坐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風險,1 分鐘前可能有人在那裡吐痰或咳嗽。」她自己就經常在家外的共享花園看到類似情況。

倫敦一名乘客戴上全副裝備。 圖片來源:路透社

倫敦診所 The Summit Clinic 顧問心理學家 Marc Hekster 指出,封鎖後重回正常生活所引起的焦慮,並非罕見的心理狀況。人們本來對未知事物及死亡都有所畏懼,而強制留在家中,使人覺得備受保護,也充滿安全感。Hekster 補充:「重新投入正常生活的焦慮,與創傷後遺反應有些相似。例如發生車禍後,即使已經從事故中恢復過來,身體也回復健康。但若要再次開車,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因為我們會想起以前經歷過的危險。」

解封下的焦慮狀況,必須予以正視。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心理學家 Sarita Robinson 說:「我們不應該急於將人們推出舒適區之外。」因為焦慮可能為人帶來生理健康影響,例如心跳加快及血壓升高。要克服焦慮,則需按自己步伐,逐漸回到日常。

Hekster 建議:「緩慢而小心地重返生活,做好心理準備,明白事情不會再跟以前一樣,並預計自己可能會覺得迷失,並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情緒,例如喜怒無常或激動。」在有需要時必須尋求幫助,也不應為此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