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樂宜
把食肆營運和扶貧扣上關係,我們是最「憨居」的。
飲食行業本來就辛苦,要兼顧社福工作更是不易。一年前,方達賢(Leo)在觀塘翠屏道浸信會內開設名為「嗎哪餐廳」的社區飯堂,聘用戒毒、復康人士為員工,並利用餐廳賺得的盈餘,向無家者及基層人士提供實惠甚至免費的無味精健康餐。
「我們剛來不久,政府就公佈觀塘是全港最窮的地方,一條月華街之隔,卻是千幾萬的樓盤。」選址於此,令 Leo 親身體會到香港的貧富懸殊。「香港是一個很畸形的城市,貧窮人士幾乎都與兩個情況捆綁,一是毒癮,二是情緒病。」環境壓迫造成的問題,並不是一飯之恩就能解決,而他希望做到的,是藉著一個飯盒去敲開那道門,這亦是他把嗎哪塑造成弱勢族群聚腳點的原因:「大部分的食客我們都認識,(指向餐廳中間的一枱)他們是無家者,還有午飯時段來的長者,我們也認識。日見夜見,他們總會問為甚麼要派飯,我們便能乘機攀談。」
比起一個只管「飽」的愛心飯堂老闆,Leo 更似兼任社工。「我頗引以為榮的是,雖然我們沒有社工的專業資格,但亦正因為如此,我們不用領資助,也不需要『跑數』。」他提到自己認識不少社工朋友,隨著年資愈高,文字工作就愈繁重,根本沒多少時間幫助有需要的人。而 Leo 與他的同事掛著飲食業的名銜,行社會關懷之職,雖然自負盈虧,卻也減輕不少壓力。
社關工作變得困難,是因為多了人去「體驗」。
摒除制度的掣肘,反倒是近年來坊間興起不少「體驗」活動,為社關(社會關懷)工作平添阻礙。Leo 說:「他們是單次的(活動),說幾句話,影幾張相便走了。」這種「打卡式」的關懷活動,令對方覺得沒有誠意,甚至造成反效果。Leo 慨嘆關懷工作並非一朝一夕:「成果很慢,就算是戒毒也要 3、4 年,不是你今天勸君一席話,明天就可以成功,這情況從來都不會在我們機構出現。」他坦言曾經有員工在上班時間失控指罵客人,如果情況惡化,也惟有勸退對方,著他接受治療或戒毒。「這些挫敗,我想會經歷到退休。其實我們已經把期望調到最低,千分之一的個案能成功戒毒,已經很成功。」
除了要多花心力、多花時間,Leo 能與背景各異的無家者食客和員工相處融洽,靠的不是甚麼輔導和溝通技巧,而是「真誠」兩個字。他說:「他們說我不怎麼隱藏自己的想法,剛開始他們會覺得我是老闆,任何事老闆說了算,但現在我覺得沒有人把我當老細(笑),我反而覺得這是恩典。」
很多人罵我們露宿碼頭,但這間餐廳卻願意聘請我們。
觀察 Leo 與員工們的互動,的確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磨合得很好。包括 Leo 在內,嗎哪現時總共 18 位員工,而剛剛加入的新人學徒阿鋒,今年 42 歲,是第一位受聘為全職員工的無家者。才剛加入第 4 天,他就把嗎哪當作大家庭:「大家好似一家人,日日見。到哪裡工作都會辛苦,但這裡很溫暖很舒服,一開心時間便容易過。」去年冬天,阿鋒與其他住在觀塘碼頭的無家者遇到食環署清場,禦寒衣物被清空,12 度的氣溫下只剩一件短袖衫,當時 Leo 剛好來送飯和湯水,當場給了他一個擁抱,因而結緣。阿鋒說:「他叫我們吃飯,我當下不知怎地便哭了,也不知道為何而感觸。」
後來 Leo 招攬阿鋒加入餐廳,阿鋒坦言當初有所猶豫:「我是一個吸食毒品的人,怕自己忍不住,但又想領工資,便答應了,其次是想做些有意義的事。」這幾天的工作,已為他帶來不同的體驗。「人誰無錯,改過便是,要看你有沒有信心,想不想面對。」
每日只有 1,000 元生意,班友仔話唔要出糧,要保住餐廳。
近月武漢肺炎肆虐,陸續有餐廳相繼倒閉,嗎哪卻憑著老闆和員工之間的義氣,熬過了這次飲食業寒冬。Leo 說:「本來我們 3 月就要倒閉了,但他們紛紛說不要出糧,叫我不要關掉餐廳。」湊巧這時突然有人捐錢,剛剛足夠支付員工的薪水,其後更得媒體報道,吸引更多善心人士前來支持,助餐廳渡過難關,而過去近一年來一直無薪工作的 Leo,亦終於袋入第一份糧。
知名度提升,暫時解決出糧危機,但新難題又緊接而來。Leo 解釋:「報道出街後,來支持我們的客人多了,但同時領免費飯的人也增加了。以 4 月而言,我們的免費飯和優惠飯一共派了近 7,000 個,屬海量。」比起營運資金上的問題,他更擔心一班同事的狀態,甚至正盤算在下午茶時段休息,讓大家有時間靈修和祈禱。他說:「這裡最重要的是同事之間的關係。這個機構之所以能堅持下去,其實非我功勞,而是有一班願意捱低薪的同事,他們不介意同事當中有老弱殘兵,互相補位,而一班老弱殘兵也展現凡事盡力而為的態度。」其實下午茶時段更多願意付正價的客人,但 Leo 認為,餐廳之所以能營運下去,並非經商方面的成功:「我們履行正確的使命,才會得到祝福,所以我覺得要先看顧好同事,否則嗎哪餐廳只會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