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數月疫情,搶購物資、社區群組染病、自我隔離、停課停工停業、失業潮等現象接連浮現,令人憂慮的事情像永不止息,在此時鼓勵別人樂觀,似乎很可笑。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提出,樂觀並不等於盲目掃走焦慮消極的感覺,而是令人在困境中保持希望,不至於被負面情緒壓垮。
心理治療師 Stephanie Marston 認為,接受自己有情緒很重要:「目前存在非常大的未知數,這會導致恐懼、絕望、無助及焦慮,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是可理解及適當的。」更說:「特別是在危機期間,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擺脫壓力、不適或痛苦。」而樂觀可以減輕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令人更易應對創傷。
逃離焦慮循環
Marston 指出,當消極想法不斷出現,最重要的是懂得抽身,停止陷入焦慮輪迴之中。她建議人們停下來,專注於呼吸上,嘗試改變周遭環境以轉換心情,或者與信任的人交談,以獲得新視角。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助理臨床教授 Sarah Kate McGowan 亦提出,若要渡過黑暗時刻,可試著提醒自己「我可以順其自然」或「這令人恐懼,但我可以應付」,甚至將語句寫在便條紙上,以備不時之需。我們必須要明白,在極端情況下,憂慮無補於事,盡力而為即可。
小事中找到樂趣
在家日久,人們可能會發現平凡的生活細節都變得異常有趣,像是種植、烹飪,愈是投入,愈能逃避壞消息。McGowan 建議:「人們應限制每天接收新聞的時間,並做些快樂的事情。」最近一項研究為了證明日常小事的價值,要求參與實驗者記錄日常習慣,例如他們聽過的歌或在 Facebook 上分享過的帖子。當受驗者重新回顧這些紀錄時,他們均比預期中更好奇自己過往的活動。
危機中尋找意義
困境易令人泥足深陷,但如果能在危機中找到意義,思考自身,則有助應付壓力。在有關創傷的經典研究中,每天寫 15 分鐘創傷經歷的受驗者,相比只寫日常經歷的人,更能夠從自身經歷中找到意義,壓力也較少、正面情緒更多,甚至較少生病。
負面情緒有其意義
負面情緒有其作用,不應被忽略。其中,消極情緒就能使我們產生解決問題所需的注意力。Marston 說:「諸如焦慮、恐懼和懷疑之類的負面情緒,可以像一個『關注漏斗』,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細節上。例如,若用於評估病毒大流行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大量信息中分辨出事實,這可能很有價值。」
Marston 強調,樂觀「並不是要掩蓋與壓力、創傷及生活變化有關的負面情緒,而是要讓它們與其他感受並存。」同時不要讓負面情緒支配自己。她建議,可以將消極的想法,歸類為不真實的想法,明白該想法沒實質證據支持,再想也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