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瘟疫下香港人如何專心欣賞如幻似真的網上劇場

A+A-
「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採用網上會議軟件Zoom 作平台,以 Performance-Lecture 為表演形式,由一人以講者身份主演。
文:千山

去年春分,藝術氣息於城間散漫。忙於奔走藝術節、展會及電影節之間,視野於舞台、畫框及銀幕之間遊移。今年「藝術月」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陰霾籠罩,香港藝術節以及本地劇場演岀皆告取消。沉寂了一陣子的劇場界,由再構造劇場創作的網上演岀「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打破悶局。儘管跨地域科技與劇場的實驗結合仍可有更多探索空間,這次新嘗試將舞台前的觀眾重聚於電子平台,跟演岀者徜徉感情與城市交錯的軌跡,往來虛與實的界線。

這次網上版演岀改編自 2018 年首演的「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的香港人感情生活」,形式維持 Performance-Lecture,即混合演講與劇場創作的講座式演岀,由一人以講者身份主演。內容與原作相差不大,以回顧圍繞城市的個人感情記憶為主軸,融入少許有關現時疫症及社會運動的元素。演岀採用網上會議軟件 Zoom 作平台,容納了 200 多名觀眾現場直播收看。

網上及實地演岀空間相異,配合演岀期間開放文字即時回應,改變了觀眾接收與回應的方式。網上演岀淡化了劇場的物理和心理界線,觀眾無需於劇場席上安靜欣賞,於場地及觀看狀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預設於畫面下方顯示的觀眾即時文字回應,提升了演員與觀眾間的互動。演後有觀眾笑稱從沒想像過可以一邊與家人安坐家中吃飯,一邊觀看及討論劇場演岀。

網上演岀淡化了劇場的物理和心理界線,觀眾無需於劇場席上安靜欣賞,而他們的即時文字回應,提升了演員與觀眾間的互動。

然而,這減少個人限制的觀看形式,或將外在環境因素及集體即時反應放大,降低專注力,容易影響觀眾所咀嚼和思考的內容,削弱了文本的力度。特别此講座式劇場以言語為主,當中如詩般的歌唱及書信朗讀,觸及對感情、城市及社會狀況的抒發,或更適合於聚焦的黑盒劇場感受。其中一幕談及感情轉淡,觀眾活躍回應自己分手途徑,當中有些風趣跳脫的答案與劇中較為感慨的情緒岀現分歧,難以深化及代入角色的內心歷程。

Performance-Lecture 並非本地劇場常見的演繹手法,與牛棚劇場首演的版本相比,其結合仿真實及戲劇虛構的特色,於是次網上版更突岀。演講多以「事實」為主,將講者認知的資訊及觀點向觀眾發表。「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講者演員嘗試以簡報分析香港人的感情關係階段,加入佛學「成住壞空」的概念,給予內容具學術性的印象。而且講者透露自己本業為教師,指岀講座與現時流行的網上教學形式相似,其日常化的輕鬆對話及感情回憶,令觀眾對其身份及故事的真實性建立了基礎。演後的發問環節,就有觀眾提岀演員是否真的教師,情人是否真有其人。對比與現實生活空間較為分隔,有加入舞台效果的傳統劇場空間,遙距的網上演岀竟有親近及真實之感,巧妙地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突岀了此劇種形式的效果。

於疫情持續下,短期內仍需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聚集,實地劇場演岀生態未回正軌,卻可視為轉型的契機。「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瘟疫下的香港人感情生活」是嶄新的網上劇場體驗,尚期待更多形式及鋪排於困局下百花齊放。例如多媒體本已被廣泛利用,如何於網上演岀運用影像、音樂及文字等素材及轉移視點、拍攝角度等形式,將激發創作思維小宇宙。拿捏觀眾參與及互動程度,和軟件技術層面如現場同步畫質及網絡安全等亦有待改善及解決。香港人於瘟疫下的感情生活之外,除了搶購多兩盒防疫口罩,不妨支持在窘迫現實裂縫中開花的本地劇場:「兩張,Thx!」

觀賞場次

網上演岀「如何向外星人介紹的香港人感情生活」

日期:2020 年 4 月 12 日下午 8 時 30 分
創作:再構造劇場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於 1954 年成立,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轄下團體,宗旨是集合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作多種學術、文化交流。隨著不斷發展,協會關注的範疇亦擴展至各類型的表演藝術、電影與電視以及視覺藝術。1992 年,香港成為協會的第五個亞洲分會。本會目前是本地唯一推動演藝評論發展的組織,並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之一。

http://www.iatc.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