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副骸骨都訴說著不同人的故事,而配合歷史及多個角度的研究、理解,骨頭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即使已逝世超過百年,只要存放在適當的環境,它們都得以保存,我們則能以特徵辨別其身份。「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讓學者能夠透過骨頭拼湊前人的經歷,分辨出一些足以影響整個族群的重大歷史事件。
在推斷任何關於生前活動甚至工作的痕跡時,必須留意其骨頭的構成及韌度等部分,而這些都受很多因素影響,尤其是男女間的差別。在人類的生活模式主要為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時,兩性的骨頭都一樣!從前(發現於中歐,介乎公元前 5300 年到公元 100 年)人類經常需要跑步,受肌肉影響,脛骨會比較軟及粗壯;但在以農業為主、耕作多而移動少的現代生活中,脛骨則變得較直及相對瘦弱。此分別多發現在男性身上,女性並無太大改變。
有研究認為,史前女性多從事家居工作,因而沒有男性強壯。不過劍橋大學一名人類學家則就此假設提出意見。他的研究指出,我們一直都簡化了史前女性的工作量 —— 多半屬於靜止活動或是做得比男性少。他的團隊利用 3D 激光影像科技(3D laser imaging system)記錄了 89 塊脛骨及 78 塊上臂骨,這些標本分別來自中歐的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公元前 5300 年到 4600 年)、銅器時代(Bronze Age,公元前 3200 年到 1450 年)、鐵器時代(Iron Age, 公元前 850 年到公元 100 年)及中世紀(公元 800 到 850 年)。與此同時,他們亦邀請了劍橋大學有運動背景的女學生,包括跑手、足球員、艇手,以及沒有運動背景的女學生參與研究,利用 CT 電腦掃描獲取她們手部及腳部的 X 光。
根據分析,她們脛骨的轉變,與過往的研究結果變化不大。但值得留意的是,在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的史前標本中,其手臂骨的強度比現今女性多 5 至 10%。比較之下,史前時期的女性手臂較像現今艇手的手臂。這表示當時的女性需要使用堪比艇手的力量去挖溝渠、搬動工具及磨榖物。由此可以證明,史前女性依然需要做勞力工作,但對上半身的能量需求較大;男性的勞動工作則集中於腿部。
當然,骨頭可以按照生物化學定義,並將其從千百年間的演變以統計學數字呈現。雖然對於骸骨的詮釋因人而異,但若只將其化為數字,就無法清楚了解骨頭背後所經歷的一切,甚至不知道「骨頭」是怎樣的一回事。即使很少談論,但它一直默默在體內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構成中佔一席位。同時間,骨頭在不同文化中,又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在人類文明中,骨頭被製作成樂器、珠寶、收藏品、宗教信物等等。它除了是科學研究及生物學的一部分,更是文化、歷史及社會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 Macintosh, A.A., Pinhasi R., Stock, JT. 2017. Prehistoric women’s manual labor exceeded that of athletes through the first 5500 years of farming in Central Europe. Sci. Adv. 2017;3:eaao3893.
- Moore, K.L., Dalley II, A.F.& Agur, A.M.R. 2017. Clinically Oriented Anatomy. LWW Press.
- Ruff C. et al. 2006. 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f?: “Wolff’s Law” and bone functional adap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29: 484-498.
- Shaw CN, and Stock JT. 2009. Habitual throwing and swimming correspond with upper limb diaphyseal strength and shape in modern human athl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40(1):160-172.